而財政陷入虧空的原因,並不全是因為平遼的軍費實際上平遼滅奴之役打得還算順利。
因為奴賊方麵采取了錯誤的戰略,在蓋州和大明決戰,所以招致了速敗的命運。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奴賊的核心地盤,也就是原本的蓋州衛、海州衛、定遼前後左右中衛(遼陽)、沈陽中左右衛、鐵嶺衛、遼海衛、三萬衛等處,全部被大明占領。
但是對這些地盤的軍事占領,僅僅是有效掌控的開始因為這些地盤由於長期的戰爭和“大清七分政策”,而變得人口稀少,土地荒蕪,早就沒有了昔日遼東雄鎮的繁華和富庶。
沒有了幾百萬遼民為大軍提供後勤補給,駐紮在新複的遼東地麵上的軍隊,就得依靠內地補給,開銷可就太大了。
而且遼東這塊地方,漢人不占,彆的人早晚就會遷移進來,占為己有,到時候就會有第二個奴賊出現!
所以朱由檢在收複了被奴賊長期占領的遼東十三衛後,就不顧財政困難,毅然啟動了中州、河朔軍戶遷遼的計劃。
根據朱由檢的計劃,將有13萬戶中州、河朔軍戶在兩年之內遷移到十三衛的地盤上。
平均一個衛有一萬戶武裝移民!
而大明的遼東重鎮也將恢複,由遼東總督和遼東、遼西、遼北、遼南等四大總兵共治。而遼東重鎮的駐軍,則將高達12萬!
另外,大明在遼東和朝鮮的戰爭,並沒有因為大清國的瓦解而結束。這事兒乍一看不可思議,大清都沒了,怎麼戰爭還沒完?
但現實就是如此!
大清的“七分之治”雖然削弱了大清中央的集權,使之無力和朱由檢統治的“暴明”決戰,但同時也讓大清的地方可以在中央土崩瓦解的情況下繼續維持。
譬如朝鮮的“兩白旗國”在大清中央崩潰的情況下,就得以維持雖然利用李朝的大義名分和製海權的優勢,明軍奪回了不少朝鮮的土地。
但是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的韌性也很足,抵抗了大明超過兩年,還占據著出現東北部的許多地盤。
而明軍對朝鮮日控區的收複作戰,也比原來想象的要困難的多。鬆平信綱和保科正之也非常頑強,哪怕海運經常被大明海軍北洋艦隊切斷,他們也利用在朝鮮的領地苦苦堅持
而遼東北麵的鬆花江、黑龍江流域,這兩年也打個不停,明軍支持的阿敏(阿敏斬殺了豪格,向大明投降)和代善、嶽托兩父子不斷廝殺。而朱由檢遙控的蒙古軍團,也時不時的會介入一下。
由於這一係列的移民、駐軍、交戰行動,大明在遼東、朝鮮、奴兒乾都司地盤上的支出,不僅成了天文數字,而且還成了個永遠都填不滿的無底洞!
一兩千萬根本不填不了這麼大的窟窿啊!
所以朱由檢總想自己如果能和逆子一樣刮錢,手頭隨時可以拿出一個億,那他就能把欠鄭芝龍、沈廷揚、李國助、劉香這些個大海商,還有淮揚鹽商、山西晉商,還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賬都還上,再把東北那裡的無底洞填去一半還有一半可以慢慢填,用一輩子總能填平的!
可問題是那一個億的銀子在哪兒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