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八年,三月。
北京,城北大校場,又是一片肅殺景象。
蒙古健兒,怯薛兄弟,五府衛士,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隻是肅立在校場當中,兵甲整齊,槍炮林立。
他們是大明信王朱慈烜、永王朱慈烽、豐王朱慈燦、營王朱慈爍、敦王朱慈燏等五位親王的私兵部曲!也是崇禎二十八年開始的這場明蒙古立國之戰中明蒙古一方的主力。所謂的明蒙古是後世曆史學家為出現在西曆17世紀中葉,統治於中亞、西亞廣大領土,傳承數百年之久的一個封建王朝所起的名稱。
這個王朝不同於大蒙古,也不同於大明,而是雙方融合後的產物。這種融合並不僅僅體現在明蒙古君主的血統之上,還體現在這個王朝所統治下的各個國家人民的生活生產、語言文化、宗教信仰、軍事組織等諸多方麵。
總之,這就是一個融合了草原農耕、東方西方、朱明王朝和黃金家族,以及各種宗教信仰和與之相關的文明的大雜燴。
這麼一個大雜燴當然不可能如崇禎預想的那樣,成為一個足以威懾大明的強敵了。實際上明蒙古王朝隻是在其立國初期,有過那麼一段時間的強盛期。一度西抗羅刹,南定波斯,東侵天竺......不過除了因為蒙古本部歸屬問題(這是朱由檢為子孫挖得坑)和大明王朝打了一陣子的嘴仗之外,就沒有和大明發生過任何衝突,甚至一直維持著“胡姬聯姻”。
和所有以中亞為根據地的大帝國一樣,明蒙古的目標也是西南的波斯、東南的天竺——那兩塊地盤錢多、事少、離家近,誰不想去?誰要去了,連撒馬爾罕、布哈拉、費爾乾納都不想回了,還怎麼和大明朝鬥爭?
不過大明王朝後來還是因為這個明蒙古王朝陷入了和羅刹國還有大英帝國的長期對抗!
和羅刹國的對抗,是因為明蒙古國的開創之君朱慈烜不願意在欽察草原上建立汗廷,而是定都撒馬爾罕,還將大部分的蒙古千戶都抽調去了富饒的中亞綠洲和草原,用來鎮壓當地金帳汗國一係的蒙古人的反抗。等中亞這塊被基本搞定後,朱慈烜和他的一群兄弟們又忙著入侵波斯和印度,而將北方遼闊的欽察草原交給了察哈爾左右萬戶和準噶爾左右萬戶共同統治。而這四個蒙古萬戶的心思也不在苦哈哈的草原上,在相當長的時間中,他們也不斷抽調兵馬跟隨明蒙古的親戚出兵波斯和印度。
結果欽察草原的地盤就被強大起來的羅刹國不斷蠶食,最後羅刹國甚至打到了大明的藩國西楚王國(唐王係,由統治楚河流域碎葉故地的西楚郡王建立)的地盤上,於是大明就在明蒙古和西楚王國的邀請下,出兵中亞和羅刹國打了起來。但是因為雙方的後勤壓力都很大,而且欽察草原也是塊雞肋級彆的爛地,所以雙方投入都不大,拖拖拉拉的打了幾十年,後來又敵對了幾十年。
不過這種程度的敵對,對於大明這個龐然大物而言,不過是小菜一碟,構不成什麼威脅。
而大明和英國的對抗就比較吃力了!
這場對抗是因為明蒙古王朝入侵天竺而引發的......和上輩子朱慈烺奉行的聯合天竺蒙兀兒王朝以遏製西方殖民印度的政策不同,朱由檢因為奉行聯合荷蘭搞殖民(金銀財寶歸荷蘭,土地人口歸大明)的國策,在他所發起的第一次西征後期,就對沙賈汗統治下的蒙兀兒王朝發動了侵擾,迫使蒙兀兒王朝向大明和荷蘭開放市場——這實際上讓大明卷入了英國和荷蘭的鬥爭。因為蒙兀兒王朝之前一直奉行親英反荷的對外政策。
而在朱慈烜的明蒙古五王征服河中後不久,感到危險的蒙兀兒王朝就和英國簽訂了盟約,聯合英國對抗大明。而大明也隻能針鋒相對,同荷蘭結盟以對抗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