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大隊騎兵遮護的史可程,是傷不了一根汗毛的,隻能望著他安然遠去。
而從曲阜北上濟南的這一路,又讓史可程看到了不少勝利的希望。
因為離開曲阜縣境,進入泰沂山區後,他就發現這裡的民眾已經被組織起來了。被高宏圖、左懋第、朱以海這樣的山東地主階級的大頭目給組織起來了!
可彆以為地主老財和貧下中農在階級上對立,就沒辦法將之組織起來了。實際上,在科舉製度大興之前,士族地主階級還是可以組織鄉兵,修建堡塢,稱霸一方的。哪怕在科舉大興後的宋朝,大姓豪族還是會抱團取暖——因為宋朝沒有舉人、秀才兩級功名,而進士的數量又太少,且沒有南北榜這樣的製度確保各地都能攤上幾個進士,所以許多文化教育不是很興盛的府路州縣基本沒有什麼進士官兒,大姓豪族就靠人多抱團發展生存。所以出現了許多十幾代人不分家的“義門”。
而到了明朝,因為舉人、秀才功名的出現,使得豪強大姓的凝聚力下降。譬如萊陽左家這樣的“九樓十八懋”,個個都有功名傍身,誰也不服誰了,所以家族的凝聚力就大幅下降。
不過朱慈烺在一年前推行的改流歸土和扶植高宏圖、左懋第、朱以海等三大山東地頭蛇的舉措,已經大大增強了山東地主豪強的實力。至少在泰沂山區的泰安、肥城、長清和曆城(濟南府城)等州縣,到處都有被組織起來訓練的團練和修築在險要之地的堡塢。
這可才剛剛開始呢!如果山東抗清可以持續上十年八年,把山東的團練軍都曆練出來了,到時候高宏圖就變成“高國藩“,左懋第就成左宗棠了!就該大清國哭了。可是史可程的堂兄史可法,卻又等不得十年八年......
......
“高撫台,家兄以為韃虜摸金王爺多鐸所部,已經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數萬大軍沿著運河而進,止於曲阜城下,沿途隻占據了吳橋鎮、德州、武城縣、臨清州、堂邑縣、張秋鎮、東平州、濟寧州、茲陽縣等城池,猶如一根細線,維持著多鐸所部退路。
而在這細線的東麵,有高撫台、左團練、魯王和李總戎所部,兵力不下十萬!在細線西麵,則由李總戎(李化鯨)、黃總戎、呂撫台的兵馬,亦有十萬之眾。
在韃虜的南麵,則有家兄的曲阜軍,徐州的高家軍,淮安路撫台兵馬,諸部合並,也不下十萬啊!
多鐸不過數萬疲憊,被我三十萬眾夾擊,分明是危如累卵......隻要各方能夠齊心協力,一定能殲滅此獠!”
濟南城內,巡撫衙門的大堂上,史可程正在侃侃而談,說的都是史可法交代的話語。
當然了,史可法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至少從地圖上看,多鐸還真是孤軍深入,有點要被人圍而殲之的意思。
隻是在上兩回清軍深入山東的時候,他們好像也是孤軍,而且深入的更加厲害,也沒被明軍給殲了,反而在飽掠之後,揚長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