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報撫台,前頭三十裡外就是大運河了!”
馬得功派出的傳騎塘馬飛也似的來到高宏圖的馬前。山東團練軍二十協大兵加上李成棟、馬得功所部,總計46000餘人,自濟南西進,沿著一條從大運河流向渤海灣,名叫“土河”的不大不小的河流一路龜速前行。
從濟南府城曆城到東昌府城聊城間的距離實在沒有多遠,即便走土河而進會繞點道,也就200多裡地兒。一天走個五十裡,四天時間也走完了。
可是高宏圖高大巡撫率領的人數多達46000的團練軍,卻是個“工程隊”,一邊推進,一邊依著土河修建棱堡和碼頭——每一座棱堡都是精心選址的,依水而立,還引土河水入壕溝,同時又在靠近棱堡城牆的土河邊上修了碼頭。隻要土河可以行船,這些依水而建的堡壘就很容易得到補給。
另外,高宏圖還請北洋大臣沈廷揚去曆城縣境內的堰頭鎮開辦了“戰船廠”,用來打造可以在大清河、土河上航行和作戰的船隻,以便組建一支“團練水師”。
不過眼下團練水師還沒有建成,堰頭鎮的船廠也才開張。便是高宏圖帶著的五萬團練軍,也都是草創而來。裝備、訓練、組織等各方麵都不怎麼到位。
幸好高宏圖自己有幾千巡標,上上下下還都比較精乾,所以能拆開來做團練軍的骨乾。有了這幾千骨乾,加上濟南、兗州、青州三府二三十個州縣的地主老財都賣高大巡撫的麵子,還有從北直隸和靠近清朝的沿邊州縣跑出來的難民可以征發,山東團練軍總歸是撐起來了。
到大明崇禎十八年夏天的時候,光是能夠拉出來的團練軍就有22個協,整整四萬之眾啊!
當然了,這22個團練協的裝備和訓練都不怎麼好。
首先是披甲率不足一成半,總共44000人大軍隻有不到6500副各種甲胄,多半還是布麵鐵甲,而且布麵上的鐵片數量不足,防禦能力很成問題。
其次是火器不足,而且質量很差。鳥銃、斑鳩腳銃、紅夷大炮、三磅團炮都是沒有的。
高宏圖窮啊,史可法有孔胤植這個金主,左懋第自己家就是特大地主,朱以海和李士元有衡王府留下的銀子可以花用,蘇觀生和沈廷揚就不必說了,有的就是錢啊......高宏圖沒有錢,當然買不起好東西,自己造也沒技術。所以就隻能造一點大將軍炮、攻戎炮、虎蹲炮、三眼銃湊合了。
不過高宏圖這個窮巡撫也有他的窮辦法,就是造車,造盾車和炮車!
其中盾車造了2200餘輛——多鐸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高宏圖一樣是熟讀三國的,所以也會讓人造盾車。這些盾車不僅可以裝上大木盾,用於防禦,而且還可以裝運糧食和物資,都發給各個旗隊,隨軍行動。
而炮車就是攻戎炮車,打造了四百多輛,每個協都配備了二十輛。
有了這2600餘輛盾車、炮車,高宏圖的大軍走到哪兒,都能麻利的圍成一個車堡——如果20個協的大軍湊在一起,用2600輛盾車和炮車足以圍出一個2000多步的防禦圈。
有了“車堡”這個打呆仗的絕招,高宏圖的20協團練軍可就不大容易對付了。
實際上,這些山東團練彆看裝備挺差,軍餉也很少(最普通的團丁一個月有一兩銀子),但是他們的戰鬥力其實不算弱。比起明軍將領的家丁是不如的,不過普通的明軍弱兵卻比不了他們!
這是真的!
不是看不起這個時代大部分明軍,他們基本上都是無組織、無紀律、無精神的“三無軍隊”。禍害老百姓的本事可比行軍打仗強多了!
而高宏圖的山東團練軍,在組織、紀律、精神這三方麵都是可以的。團練組織的基礎是同宗、同鄉、同學這些人際關係。
在取得了“改流歸土”的權力後,高宏圖就能利用同宗、同鄉、同學來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封建團練體係,上上下下關係緊密,而且都得聽高宏圖高大巡撫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