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多爾袞的紅夷小炮(2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4406 字 10個月前

還彆說,這夥紅夷國人還真夠意思,忙活了大半年,總算幫著正白旗漢軍的工匠製造出了十二門三磅紅夷大炮——其實三磅炮在技術上對清朝的工匠沒有什麼難以克服的難點。

論起鑄造的難度,十二磅的紅夷大炮要高多了!

隻不過三磅炮對重量和精度的要求更高,而且還要打造專用的炮架,所以就費了點時間。

另外,滿清的“旗辦”手工業的效率也是低了一點兒。工匠們都是旗奴,不大願意學新東西——十二磅的紅夷大炮是他們做熟了的,各種“規矩”都摸索出來了,比如費料多少,費時多少,廢品率多少,上上下下都有數了。

所以工匠們鑄炮的風險較低,不大會受處分,日子過得也就安穩了。

而三磅炮是新產品,萬一沒弄好,在攝政王驗炮的時候炸了算誰的?

如今大清十旗法度森嚴,出了這種狀況是要追究責任的,搞不好還有人要掉腦袋......

創新這事兒,是有風險的!

不過在拖拖拉拉了好一陣後,十二門三磅紅夷炮總算是鑄造成功了。

而且在這段時間中,布魯斯還為正白旗的紅夷大炮牛錄訓練了一批“紅夷小炮”手。

在大清順治四年正月二十八日這天,在豐台大營的校場上進行了試射!

“轟轟轟......”

炮聲密集的響起,八門隨機挑選出來的三磅炮的炮口不斷噴出煙火,而且都是同時打響,炮彈一波一波的向前方三四百步開外的幾十個木靶飛去。不一會兒就將其中的一多半打得粉碎。

坐在一處高台上觀炮的大清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臉上的笑意,那是怎麼都掩飾不住了。

自打血流溪之戰後,他就一直在為可以迅速移動到明軍大炮發愁——他可是打了半輩子仗的軍事家,自己就懂一些大炮,更是運用騎兵的高手,也知道騎兵、炮兵配合運用的厲害。

但是他也沒想到明軍可以讓大炮“飛起來”!

在以往的明清交兵中,因為清軍擁有壓倒性的騎兵優勢,所以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部隊在戰場上可以從容機動。反而是明軍需要保持結陣狀態,難以進行機動。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那些布署起來非常麻煩的大炮(大將軍炮、虎蹲炮、攻戎炮、佛郎機炮)基本上發揮不了威力——可以迅速移動的清軍根本不會給明軍炮兵太多的時間布置。

可是出現在血流溪戰場上的明軍大炮卻能迅速機動,迅速布置,而且射速很快!

它們的出現,至少可以抵消清軍在兩軍交戰中的機動優勢,使得清軍戰場上的集結陣地很容易遭到炮轟!

而且清軍的盾車和火炮陣地,也會被這種機動性極強,射速又極快的新式大炮摧毀。

所以多爾袞在過去的大半年中,就一直在催促各旗漢軍工匠加快改進大將軍炮,試圖用雙輪炮架的大將軍炮去對抗明軍的新式火炮。

可大將軍炮的射程太近,即便在改進了炮架後可以迅速開火,也很難對抗明軍的新式火炮。

而這個問題,現在終於因為英吉利朋友的幫助,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