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兩岸的山川大地,現在已經籠罩著一層深秋的顏色。天高雲淡,一片肅殺。
秋收已畢,天地開闊,北方大平原的秋日,正是兵家征伐,英雄縱橫之時。
在從東昌府首縣聊城通往大清河和大運河交彙的安平鎮的道路上,數百侍衛親軍的騎士,正簇擁著大明洪興皇帝等幾人,由聊城前沿趕返天子駐蹕的安平鎮。準備在那裡大集眾將,商議和東虜決戰聊城的大計。
此時此刻,洪興天子心中,真是好不得意。
經過一多月的穩紮穩打,到崇禎二十年九月末的時候,微山湖以北直到東昌府城聊城之間的運河兩岸,已經是大明的天地。他們一路南來,看到的都是絡繹不絕趕往聊城的明軍船隊,除了給聊城外圍的明軍補充物資,更有山東諸軍的兵馬戰車,一隊接著一隊的或乘船或步行開往聊城前線。
山東諸軍都是“重裝部隊”,配屬了大量的偏廂車,同時又沒足夠的騾馬——並不是騾馬去拉,而是沒有幾班騾馬替換上場,所以必須要節省騾馬的氣力。因此高鴻圖、左懋第、史可法他們都傾向於用內河船隻運送部隊和輜重。
在過去的兩年間,山東諸軍可是花了不少力氣打造船隻,現在總算有了足夠的水運能力。
運河之上,或是從南方,或是沿大清河從濟南府方向開來的船隊,緩緩向北而去。船上滿滿當當的裝載的都是軍資糧餉器械車輛,吃水很深。因為運河這兩年缺乏維護,現在又是秋日水淺的時候,所以每艘漕船上都有一名船夫在船頭小心測著水深。現在可沒南風可借,因此這些漕船除了撐杆之外,就得靠人力畜力拉動了。兩岸步行開進的兵士就充當起了纖夫,輪流拖著這些平底尖頭的沙河船緩緩前進。
除了運河上舳艫千裡,川流不息的熱鬨場麵,運河西岸每隔二十餘裡,都有一處忙碌嘈雜的工地。從山東各地征調來的民伕仿佛工蟻一樣的勞作,挖土為壕,夯土為牆,再用沙包堆出一個斜麵用來防炮,最後在不及一丈高的城牆頂部再用沙包堆出防炮的胸牆。
這就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啊!
大軍沿著水路而進,硬寨土城又沿著河道修了起來。
這樣的打法雖然不敢說必勝,但總歸能立於不敗吧?
朱慈烺策馬於途,隻覺得有點得意洋洋。
回首前塵,從北京城內的危局中脫穎而出,擔負重任,冒死突圍,戰天津,走大沽,一路南行,仿佛都有點像夢幻一般了......這才幾年時間?就已經彙集十餘萬北伐大軍,兵鋒北指,所向無敵了。
他這個皇帝今天是微服出巡的,沒有打出天子旌旗,也沒有身著龍袍,就是一身紅色箭衣外加一領安平造的板甲。
在朱慈烺、鄭芝龍、沈廷揚等人的共同推動下,大明的軍工產業這幾年進步極快。在上海、南京、安平(福建)、佛山等地,都出現了使用水力錘的鐵工坊,因此可以打造出使用大塊鐵片的板甲了。
不過水力錘的數量還很少,板甲的產量也很小,一年也不見得上千數。
但卻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進步,很不容易了!
與此同時,火炮和火銃的產能也在逐步形成。不僅佛山和安平的鐵工坊都在增產。上海、南京、登州等處,也出現了聚集成片的鐵坊,大多都是為軍工服務的。雖然這些鐵工坊所產出的火銃、板甲、板條甲數量還是不足,無法滿足迅速擴張的克難新軍的需求,所以也無法完全實現“進口替代”,但是隻要假以時日,總有實現完全國產化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