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當然知道“價格革命”的事兒,所以他不會掉進“定額貨幣地租”這個大坑裡去。不過他也不會收一堆亂七八糟的雜物,這樣很難變現。現在軍屯司收取的地租、贖田費,以及將要恢複征收的田賦,都一律以稻穀和小麥的形式支付(記賬的時候會折算成米麵)。
為了方便保存和發賣稻穀、小麥,大明朝廷在武漢和南京修建了超大規模的糧庫,而朱慈烺則用皇家商會的錢投資建設了漢正街米市和龍江口米市。
另外,朱皇帝還指示兩大銀行為漢正街米市和龍江口米市交易提供一切必要的金融支持。
所以漢正街米市一帶,不僅發展成了湖廣稻米交易的中心,同時也成了湖廣的一個金融中心。
在這座八開間的米市茶樓談出來的不僅是稻米、小麥的價格,還有黃金、白銀、製錢的兌價,還有借貸的利率。
而從八月下旬開始,一個新的交易品種,又成了米市街茶樓中的人們議論的焦點之一。
這個新的交易品種就是藩債,一種由藩鎮發行的可交易債票!
現在雖然還沒正式發行,但是已經有點熱門了,至少是一個熱門話題。
對於金錢的氣味一向敏銳的姚大橋,當然也在第一時間注意到了隱藏在藩債當中的巨大利益。
“聽說了嗎?朝廷已經答應替藩債兜底了!”
“怎麼可能?幾百萬上千萬的債,洪興皇爺能背這鍋?”
“嘿嘿,錯不了的......洪興皇爺鬆口了,答應在未來撤除藩鎮的時候,由朝廷全盤接手藩債!”
“撤藩的時候?那幾個藩主能答應?真要撤,還不得打起來?”
“怎麼是藩主不答應?現在是朝廷不答應了......”
“還有這種事情?還有朝廷不想撤藩的?
“錯不了,我有消息......”
“那什麼時候能撤藩?”
“不知道......也許永遠都不會撤,也許三五年後皇爺改主意了,就撤了......不過這藩債總算是有人兜底了!那幫老西奸商可賺到了!”
“賺?嗬嗬,虧不死而已......現在有朝廷兜底了,藩債的利息可得重新定了。月利三分是不可能的,老債據說隻能有半分月利,而且還要在將撤藩後才能兌付本金。這樣的債票拿到漢正街能值多少?怕是得打對折吧?
打對折行嗎?姚大橋沒有參與討論,而是在心裡麵默默計算著這些隻有在未來撤藩時才能完全兌現的藩債的價值。
如果沒有這個“撤藩兜底”的保證,藩債打一折都不一定有人要。
但是有了這個保證,藩債就有價值了......但是價值高低,就得看何時撤藩?如果五年後能撤藩,那麼打對折的藩債債票的收益率大約就相當於三分月利了,應該是能吃進的。
如果撤藩之日遙遙,那可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