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門大使,我們能趕在東虜的使團之前抵達歐洲嗎?”
“有點來不及,我們在暹羅耽誤得太久了,如果再要按照原計劃繞過非洲,恐怕要落在東虜使團後麵了。”
“那麼......還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嗎?不繞過非洲能行嗎?”
“有!我們可以從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上通過!”
“奧斯曼帝國?這個國家在哪兒?強大嗎?”
“這個國家占據著中東、北非、歐洲的巴爾乾半島,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在一艘搖搖晃晃,在阿拉伯海上向西航行的萬石大鳥舟上,天生就不暈船的紀坤正在和範.迪門,還有一個已經習慣了搖晃的李少遊,一塊兒在船艙裡麵商量西行路線的事兒。
紀坤使團在暹羅耽擱了兩個多月,隻到地內島上的土堆棱堡竣工,才再一次揚帆南下。就在他們抵達巴達維亞的時候,得知了清國使團乘坐的西班牙帆船在一個月前就通過了馬六甲海峽的事兒。
這可讓紀坤有點著急了,雖然外交活動並不講什麼先來後到,但是凡事總有一個先入為主。如果讓清國使團先到,在歐洲各國一番活動,說不定會給大明使團製造許多不必要的障礙。
根據範.迪門的分析,大明使團多半會在歐洲遇上大麻煩的,因為朱慈烺對天主的認知比“新教”還新啊!
而且還提出“保教權”的要求,以大明的國力,朱慈烺如果皈依天主教,當然可以拿“保教權”。
但是朱慈烺非但不可能入天主教,而且對天主還有自己的認知,這個認知還有一整套哲學理論在支持(理學),而且這套理論還接近新教......
在這種情況下,教宗怎麼可能把保教權交給朱慈烺?
如果雙方在宗教問題上發生衝突,那個“神眷西班牙”還不得上竄下跳反大明?
歐洲還一群天主孝子呢,還不得跟著一塊兒起哄?
到時候麻煩大著呢!
所以範.迪門建議大明使團儘可能搶在清國使團之前抵達,以免清國使團也跟著一塊兒折騰。
可是要繞過非洲看來是來不及了——其實還來得及,因為西班牙人帶著清國使團去印度找蒙古帝國了,不過明國使團這邊不知道。所以在他們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奧斯曼帝國通過了。
“那個奧斯曼的,應該就是洪武、永樂年間總給咱們送珍禽異獸的魯米國。”
插話的是李少遊,他在出使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知道不少西方的事情了。
他又說:“那個魯密銃也是他們哪兒出產的,隻是不知什麼時候就改了國名叫奧斯曼了。”
“李副使,”範.迪門道,“這個國家一直都叫奧斯曼帝國。至於魯米,也許是羅姆或羅馬的諧音吧?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奧斯曼帝國非常強大,而且是個以天方教為國教的國家。
在西方,天主教和天方教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將近1000年,雙方的仇恨很深,所以你們最好不要提及任何宗教問題。如果奧斯曼方麵提及這個問題,你們就以宗教自由什麼的應付。
如果他們問起你們訪問西方的目的,就說是為了貿易問題......千萬彆和他們說什麼天理,什麼天主,他們有時候比西班牙還難纏,你們要避免招惹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