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一定要教壞福臨弟弟(2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4117 字 9個月前

而這情況呢,首先就得看中央集權的那個君是不是夠明了!如果遇上朱慈烺這樣的明君,集權一點當然好了。可順治不行!

其次,則要看非集權的封建或合議政體是否運轉良好。運轉良好,說明這個體製是符合發展和進步需要的,貿然改革,必然會適得其反。而多爾袞為清朝構建的“強勢攝政加九旗合議”的體製,到目前為止運轉良好。大權雖然沒有集中到多爾袞手中,但是也避免了滿洲八旗內部的火並。八旗人少,要是火並一場,精兵強將一準死上不少。

即便不發生“天京事變”那樣的火並,順治奪權後也一定會清洗兩白正藍這三個旗,還會對多鐸控製的關外諸旗下手——九旗關外固山已經自成體係,甚至可以看成一個獨立的旗了。多爾袞依靠自己親自控製的正白、鑲綠兩個旗,多鐸控製的正藍和關外九旗固山,阿濟格控製的鑲白旗,可以很好的維持合議製下的大清國。

而多爾袞一死,唯一可以接班給順治當“新阿瑪”的就是多鐸了。如果多鐸成為順治的新阿瑪,那麼朱慈烺的北伐就不容易打了!

除了鼓動順治削藩集權,朱慈烺還想通過東莪,讓順治把科舉製度撿起來。

“東珠,你上回是不是說過福臨想知道咱們這兒太學試怎麼考?”

金東珠一愣,我說過?沒有啊!福臨弟弟怎麼會問這個問題?他最討厭考試了......

朱慈烺笑著,“東珠,朕已經讓畢酒城去整理一套咱們大明的太學考試辦法了,回頭你抄一遍,給福臨寄過去。咱大明這兩年蒸蒸日上,靠得不就是這一套科舉選材之法?”

其實大明的太學考試和官員考試壓根是兩回事兒,過了太學考試也不等於可以當官,而官員考試的難度則大大低於太學考試。如果單純為了混個九品芝麻官,去參加地方省、府(州)兩級或朝廷的吏部官考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了,在將來,擁有太學、京學、講武堂和水師學堂學曆的官員(他們要成為大明文官一樣要參加官考)的官場前途,比沒有這個四張文憑官員可好太多了——京學、講武堂和水師學堂都已經辦了幾年了,陸陸續續開始有一些畢業生入仕做官。而太學卻還沒正式開張,因為考試和老師(大學士)們都還在自學成才呢!

根據計劃,第一屆太學入學試和大學士試,將會在明年,也就是大明洪興五年二月舉行。考試內容除了基本的《四書五經》,就是《子論格物篇》和數學。另外,太學生還要考核六藝。

這個太學,其實並不是為了培養官員而設立的,而是為了培養學者,當然也不反對學而優則仕。

但是在畢酒城整理出來的大明科舉考試辦法中,卻將太學試等同科舉,將官員試等同於吏員試。

也就是用太學考試,將有才能的士子挑選出來,讓他們在太學裡麵學習三年,通過畢業試後,就能分配官職了,基本上就是在科舉之後加了個太學三年,算是一種改良的科舉吧。

朱慈烺之所以要把這種“改良科舉”推銷給順治,則是想推動大清漢化。其實中央集權和漢化是掛鉤在一起的,因為漢化的本質就是儒化,而儒學經過一兩千年的改造,已經變成了一種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上維護君主製度的學(教)派了。

現在多爾袞在大清朝推行的攝政加合議體製,其實是由滿洲部落政治發展而來的,是滿洲傳統,不是儒家的傳統。

如果順治想要改“皇阿瑪加九旗合議”為皇帝集權,那麼就得去滿洲而行漢化,在清洗老滿洲六旗(不包括兩黃旗)的同時,重用漢人儒臣。

據朱慈烺所知,在大清國那邊,現在已經有不少漢人儒臣借著鑲綠旗的渠道入仕了。

多爾袞在世,這些人當然都是皇阿瑪夾帶裡麵的人,可多爾袞一死,長期在東北督軍的多鐸未必能順利接下鑲綠旗的盤子。如果順治現在可以表現出“崇儒遵孔”的姿態,那麼鑲綠旗就會在多爾袞死後倒向順治了......有了他們的支持,加上兩黃旗的基本盤,順治就能和多鐸鬥一鬥了!

想到這裡,朱慈烺又對東珠道:“東珠,朕讓錢謙益他們編了一個《資政後篇》,總結了宋、元以及本朝二百多年以來的施政得失,很值得一看,你也可以推薦給福臨。”

大儒錢謙益編得《資政後篇》裡麵的內容不管對不對,順治隻要裝模作樣拿著看了,也就表明了他重視儒臣的立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