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明朝最新章節!
西曆1664年,大順共治15年3月,沙廉城。
這座位於大順帝國最南端的府城,是大順這個被大明堵在中國西南山地之中的封建軍事國家唯一的海口。在共治十年前後,隨著大順和暹羅之間的戰事逐漸平息,緬甸各地的大封建主們也陸續接受了大順取代東籲的現實,這裡就成為了大順帝國和世界交流的最大要道。來自四川的絲綢和瓷器,來自印度的棉花和馬匹,來自西洋和大明的軍火(大明出口軍火,但是無法監控其流向),都不遠千裡萬裡彙聚到了此地。
但是大明的那些到處充斥著資本主義邪惡氣息的商業都會不同,這座屬於大順帝國的商貿城市中卻沒有絲毫另人不快的資本主義的氣味。
這是一座相當嚴肅和沉悶的商貿口岸!
在沙廉這裡,貿易隻能在指定的市舶司榷場內進行,而且所有來港貿易的商人隻能和沙廉市舶司進行交易,而不能直接和大順的商人或者同其他來港的商人進行交易。違反這一規定的商人,都將被處以重罰,通常是沒收貨物並驅逐出境!
除了交易對象唯一外,來港貿易的商人們也不許隨便溜達,隻能在大順河(仰光河)畔的榷場內放風——之所以是“放風”,是因為這座榷場根本就是一座牢城。四周都是高大的圍牆,出入口隻有兩個,一個通往碼頭,一個通往沙廉府城。都在大順的長征府兵(就是長期服役的府兵)看守之下,出入都受到嚴格的管製。
根據規定,普通的商人隻能在“榷城牢城”和碼頭之間往來——“牢城”和碼頭之間的通道也不是正常的道路,而是用木柵欄擋起來的甬道,來港貿易的商人們隻能帶著他們的貨物在甬道當中通過,而且甬道兩邊都挖了壕溝,壕溝的底部全是削尖的木樁,根本無法通過。
由於沙廉市舶司辦事比較慢,所以在貿易繁忙的季節中,來港的商人們必須排隊等待交易。因此商人們在進入榷場的時候都要先領個號,然後在榷場內指定的茅屋裡麵住下,然後耐心等待。
茅屋當然是簡陋的,夥食也非常單調,隻有肉夾饃和一些果蔬還有一種用稻米釀造的米酒。如果不愛吃的話可以自備乾糧,也可以餓著但是不能花錢買好吃的!
因為沒地兒買,榷場裡麵根本沒有供應夥食的商店另外,為了避免來港的商人在榷場內違規交易,商人們不允許攜帶黃金、白銀、銅錢以及其他貨幣進入榷場,所以他們也沒錢可以買。
沒錢怎麼貿易?
當然是以貨易貨了。
和熱衷於積累金銀的大明不一樣,大順帝國不需要金銀,也不需要順差(不需要金銀也就不會產生順差),當然也不接受逆差。大順的對外貿易目的就是一個,互通有無。
也就是用四川出產的絲綢、瓷器去交換大順帝國所需要的棉花、馬匹和軍火。
而在所有來港貿易的外商當中,攜帶西洋槍炮抵達的洋商,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大順帝國和大明天朝的長期戰爭還在緩慢進行當中!
從共治十一年開始,在陝西、湖廣、四川、雲貴等多個明順接壤的戰場上,一年到頭都有至少二十五萬大順府兵在服役征戰(現在大順府兵人數已經達到了50萬,所以是半數服役,半數在鄉)。戰況雖然不大激烈,但是全年無休的消耗還是給物力有限的大順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不僅軍火的供應非常吃緊,而且因為太多的府兵和民伕上番服役,也讓糧食的消耗非常驚人。
好在大順治下的四川、雲貴之地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間都一直保持著較高的人口增長率。所以農村的勞動力已經過剩,即便有五十萬人(府兵和民伕各半)長期脫離農業生產,也沒造成鄉村的土地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