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明海軍是怎麼打登陸戰的,他可知道得一清二楚。
“現在他們應該是照著《戰鬥指示》中的登陸模式進行布署的,在登陸分隊之外,最多隻會有兩支負責戰鬥的分隊。”戴維.瓊斯對特羅普說,“我們的偵查船在淡馬錫道以西的海域發現的編隊,應該就是其中的一個戰鬥分隊。在淡馬錫島的東麵,應該還會有一個規模差不多的編隊存在。
我們的偵查船報告說發現了一艘應天府級,那麼在淡馬錫島東麵還會有另一艘應天府級。兩支編隊都會以應天府級為領艦和旗艦,再加上幾艘經過改裝的‘飛翔級’組成戰列線隊形進行機動。
至於明軍海軍的登陸編隊中的戰鬥艦艇,應該是以州縣級的硬帆轟擊炮戰艦為主力的。”
特羅普抱著胳膊,思索著說:“如果他們的一個戰鬥分隊發現了三艘議會級呢?會不會逃跑?”
“不會。”戴維.瓊斯搖搖頭,“大明海軍號稱見敵必滅,在《戰鬥指示》中很少有避戰退卻的內容......當然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勇敢,而是因為他們主力艦航速比較慢,很難逃脫敵人優勢兵力的追擊。”
現在明朝的造成業已經可以獨立設計和建造軟帆戰列艦了,不過他們的設計水平比英國、荷蘭還是差了一截,設計建造出來的轟擊炮戰列艦存在“小而慢”的特點。究其原因就是還沒有吃透軟帆技術,所以設計的比較保守,造成船速上不去,所以就不敢把船隻的噸位往大了造,因為造大了就更慢了。
特羅普笑道:“這就好......我們可以先吃掉他們的一個分隊,然後再去打掉第二個,最後收拾他們的登陸分隊!相信打完這一仗後,中國人就該知道誰才是海洋上真正的霸主了!”
戴維.瓊斯的確是非常了解大明海軍的!
他和特羅普的這一番分析,居然把施琅和劉國軒這兩位南洋登陸艦隊正副提督的布署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施琅和劉國軒這個時候正各自率領一個戰鬥分隊,在淡馬錫島的東西兩側海上警戒巡邏。
兩個分隊的組成完全一樣,旗艦都是一艘應天府級,接著是兩艘飛翔級,再是四艘軍衛級,最後是四艘千戶所級。這樣一個編隊就是11艘戰鬥艦艇,另外還有幾條擔任偵查和護航任務的槳帆船。兩個編隊合計就是22艘戰艦。
其中的飛翔級都進過了兩次改建,第一次是在甲板上加裝回旋轟擊炮,第二次則是全麵大概,拆除了全部的火炮,然後又對兩層炮加班進行大改。封閉了下層炮甲板,隻留下了上層炮甲板進行了炮艙化改建,也就是將直通的炮甲板改造成了一個一個的隔間,每個隔間放兩門可以發射開花彈的15斤加農炮。一共修了12個火炮隔艙,總共就是24門15斤加農炮。原本安裝在上甲板上的重型回旋轟擊炮在這次大改造中被完全取消——因為大明海軍造船局的人還是覺得應該把所有的轟擊炮都放進經過加固的炮艙才放心......
而軍衛級和千戶所級,則是縮小版的應天府級。
其中軍衛級都以軍衛的名稱命名,載重五百噸,三桅杆,平甲板,一層共9個炮艙,可以配備18門15斤加農炮。
而千戶所級則以千戶所的名稱命名,載重三百噸,二桅杆,平甲板,一層共5個炮艙,可以配備10門15斤加農炮。
除了這四個型號的戰艦外,在淡馬錫島周圍還有一種州縣級的硬帆轟擊炮艦,是鳥船型的轟擊炮艦,載重五百噸,一層共7個炮艙,可以配備14門15斤加農炮。
不過這種州縣級一般不參加艦隊決戰,而是用於護航或支援登陸。因為南洋登陸艦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登陸,所以配備的州縣級不少,數量多達24艘。加上兩個戰鬥分隊的22艘戰艦,總共有46艘戰鬥力較強的戰艦!
以數量而論,實力可比特羅普的艦隊強多了。
雖然東印度公司為特羅普湊了一百來艘武裝商船,但是大部分武裝商船都太過單薄,也很難加裝轟擊炮,而且巴達維亞也沒那麼多的轟擊炮可以用。
所以特羅普最後隻選中了其中的18條進行改造,再加上他從歐洲帶來的14條新式炮艦,總共也就是32條戰艦。,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