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南洋和南大陸方向上已經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其中半數是大明的“親藩”,也有一些是朱慈烺特許的重臣開藩,比如泉國公鄭家、成國公朱家、貴國公馬家、崇國公沈家、衍聖公孔家、英國公張家、定國公徐家、通國公魏家等等,都有了自家的封國。
朱慈烺原本還想給吳家弄個國,但是卻被吳三輔、吳三妹、吳阿珂等人堅拒......老吳家玩藩鎮已經血虧了,玩不起藩國了。他們家就想安安穩穩當個皇親國戚!
老吳家不想要藩國,朱慈烺當然也不強求,他也知道吳家一個個傻大笨粗的,就會當兵收租,根本經營不了一個國家,強令他們去開國,一準虧得血本無歸。
至於其他各家開在南洋和南大陸周圍的藩國,大部分都不大景氣。也就是鄭家的蘇祿國、沈家的泗水國、魏家的廖內國,還有幾個朱家王爺投資的錫江國、望加錫國、巴裡國、蘭芳國(看這名字就知道是朱慈烺給起的),還有崇禎上皇投了血本的呂宋國,朱慈照的普吉國,以及占據了馬六甲要衝的馬六甲國和巨港國,哦,還有那個又大又鬆散的南大陸聯合王國是贏利的。
其他的各國,都是一水的虧本國!
當然了,這些邦國也不見得會一直虧下去,直到關國大吉。但是長期的虧損,是可以預見的......所以到了洪興五十二年的時候,“賣國”這個詞兒在大明天朝這邊,已經有兩個意思了,一個是大逆不道的出賣祖國;一個是部分或全部出售所持有的邦國!
辛辛苦苦去萬裡之外投資建國,然後虧得一塌糊塗,還不許轉手發賣?這還有沒有天理?這個都是有限責任國啊!不能讓投資人承擔無限責任,要不然誰敢去投資?
所以現在不僅有虧本賣國,而且還有更慘的破產亡國......這二十餘年來,已經亡了好幾個國了!
那才是真正的血本無歸,有時候還會把老命都賠進去,妥妥的人間慘劇啊!
正所謂開國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啊!
除了“賣國”,還有個“賣城”的生意......因為一家投資一個國風險實在太大,很多時候都是幾家組團一起投的。而投資人通常不會隻拿股份而不參與管理——投資藩國的風險極大,而且除了少數可以挖到金子或正好處在貿易咽喉的國,其他的國即便可以贏利,投資回報率也相當有限。
之所以還有人肯前赴後繼的往裡麵去投,是因為投資一個國可以帶來金錢回報意外的好處。
比如對政治權力的世代占有,又比如可以達成狡兔三巢的效果——雖然在朱慈烺的主導下,大明國內的政治鬥爭總體上比較溫和(畢竟增量很大,足夠分配),但是誰又能保證將來不會再一次變得腥風血雨?
所以對於那些豪門權貴而言,有機會在海外拿一塊地盤,總歸是有好處的。即便子孫後代在大明本土栽了,海外的分支總還能延續個香火......
因此投資海外的那些豪門權貴,是不會隻投錢不拿地的。他們通常會把家裡麵的學渣子弟組團派出去開枝散葉,一家投一個國可能沒那麼大本錢,就是有本錢也得分散投啊!所以往往是幾家幾十家抱團投資,投資最多的一家當國主,拿下最好的地盤當首都。投資少一點的,就拿差一點的地盤當個城主。
當然了,這個“城主”,不單單是指城市之主,也指城堡之主——其中一些運氣好的,投出個人口聚集的城市,那就能賺錢了。大部情況下則是投出一個莊園城堡,雖然賺不到什麼,但總也是一塊安身立命之地。真要發展個幾十年上百年的,這些城主家族就把根基紮牢了。即便是大明天朝,也不可能興師動眾去鏟除他們。
不過這些莊園城堡之主也不那麼好當,哪那麼容易就出國當老爺了?出國虧成孫子,再灰溜溜回來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城堡莊園虧本大甩賣的事情幾乎每個月都能發生幾回......賣城的事兒比賣國可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