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以衛所占地盤可以紮根基、省後勤。朱元璋再怎麼不討人喜歡,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打下的江山真的很大!
在曆史上能超過他的,大概也隻有唐朝的李世民了。比起那個讓讀書人向往的大宋朝,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江山實在要雄壯太多了。
而要把那麼大的地盤打下來,還要占據下來,不靠軍屯能靠什麼?如宋朝那樣靠募兵根本不可能......軍餉發不起不說,募兵不管種地,後勤軍需都得朝廷解決。後勤轉運就得累死人!
而且募兵是流水的兵,不在邊疆紮根。就算能占點地盤,怎麼將之漢化?募兵占地,然後再募民耕地?朱元璋有多少錢才夠花啊?
所以朱元璋可以驅逐元朝恢複中原,還可以在有生之年把大明的地盤擴張到那麼大,還可以遷移數百萬漢人人口去邊陲之地紮根,靠的就是這種半封建化的軍屯衛所。
而後來明朝的不斷縮邊,其實和朱元璋沒什麼關係,而是朱允炆和朱棣的鍋。沒有他們倆那麼鬨騰,光是九大攘夷塞王就能養好十幾萬鐵騎......什麼北元、東虜,在朱元璋孫子一輩就都不存在了。
而九邊軍戶的苦,實際上是九大攘夷塞王被圈養和明朝不斷縮邊的必然結果——沒有塞王庇護,九邊軍戶當然就沒有話語權了。而沒有話語權的九邊軍戶當然也不可能在舉國之力的支持下拓邊,不斷收縮邊防也就成了明朝的國策。而縮邊的結果,又讓軍戶們失去了通過戰爭獲得土地的機會。蛋糕不能做大,當然就隻能在分配上做文章了......軍衛上層侵吞軍屯,壓迫中下層軍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明朝的縮邊政策並沒有真正減輕邊防的壓力。因為明朝越退縮,敵人就越囂張,需要設防的地方也就越多。所以九邊很快就變成了十三鎮,最多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十六鎮。
那麼多的軍鎮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屯田,就得依靠民運糧、民運糧折銀去養活。
對於交通便利的東部邊鎮,運糧運銀還不算什麼大問題。
可是對於交通不便,隻能一省養五鎮的陝西而言,那就非常苦了。陝西苦,五鎮更苦。陝民苦,五鎮軍戶更苦!
苦的沒了出路,當然就隻能盼著天傾地陷,鬨一把大的了。
而榆林鎮柳樹澗堡這一帶鄉間的龍頭老大,名叫張獻忠的漢子和他的一般小弟兄,就是在日日夜夜的盼天傾。
對,就是那個大西老萬歲張獻忠!他的人生經曆可比同時期的李自成精彩。他本就是榆林軍戶,世代從軍,打小習武,練了一身本事。少年時期還讀過書,隻是沒有考功名的本事。後來又是投軍,又是去延安府當捕快,又被革職再去從軍。後又因為煽動兵變差點被斬首!但是因為長得非常威武,被榆林鎮的參將陳洪範所救,撿了條命回家。
這種經曆的人回家以後怎麼可能好好種地?所以就領了一幫同鄉的少年,當了個橫行鄉裡的惡霸。同時也在等待時機,好大乾一場。
不過榆林這裡畢竟是軍鎮,和隔壁延安府、慶陽府不一樣,明朝在這裡還是有不少武力的。
如果延安府、慶陽府那邊鬨得不歡,榆林的軍隊沒有開出去平亂,張獻忠敢跳出來造反就是送人頭了。
所以三十六路好漢會府穀的時候,就少了他一個。
但是他還是派了個小弟,名叫孫可旺的去府穀那邊看風向,如果真的可為,那就要擼起袖子大乾一場了。
可是今兒才回來的孫可旺,卻給張獻忠帶來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消息。
聽完了孫可旺添油加醋的一番述說,張獻忠的一張黃麵孔已經擰成了一團,“他n的,這個大明小昏君著實厲害,看著比額老張還能打......這個反還怎麼造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