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4章 高迎祥過年(1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4426 字 9個月前

,最快更新搶救大明朝最新章節!

白於山中,王自用、高迎祥領導的義軍,也在他們所盤踞的山寨當中,等待崇禎四年到來。

對於這些反抗大明王朝封建統治的英雄好漢們來說,新的一年無疑意味著新的希望。

因為即將過去的崇禎三年,對於陝西、河南兩省的貧下中農們而言,可真是太難熬了。雖然朝廷免了陝西的遼餉加派,又將河南的遼餉加派減半。但是相對於陝西、河南兩省的旱災而言,這種幅度的減征,簡直就是杯水車薪,而且這種減征和占到兩省農人大多數的,租地耕種的佃農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官紳地主本來就不交田賦和加派,朝廷免不免征的,和他們又有何乾?而佃戶租地交糧,天經地義,交不出就先欠著老爺們都是通情達理的,佃戶都快餓死了,他們也沒辦法,也不會硬把“楊白勞們”往死路上逼。

這可是四鎮包一省的陝西省的“楊白勞”,可凶著呢!所以地主們頂多就是照著高利貸的標準給欠租計息!

至於能不能連租帶息的收回,那就真的不大好說了

不過即便陝西的地主們不敢硬逼佃戶交租子,可田裡麵還是長不出夠他們糊口的糧食啊!

這老天不下雨,田裡麵怎麼長莊稼?就算有點收成(也不是滴雨未下),也不夠佃戶們活命啊!

在這種情況下,活不下去的陝西貧苦農民們也就隻能巴望著那位富有四海的萬歲爺可以開開天恩,來個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了。

可大明朝廷那邊卻來個讓陝西災民欲哭無淚,也讓王自用和高迎祥這些農民起義領袖們笑的合不攏嘴的對應方案。

“哈哈哈,這大明朝的氣數看來真是到頭了大災之年,本應該一邊開倉放糧以活人;一邊嚴控流民,不讓活不下去的百姓聚集成群。而如今的朝廷倒好,反著來了,不僅不開倉放糧,而且照常征收秋糧,同時又叫活不下去的苦漢子自己去西安府就糧!嗬嗬,這是要把全陝西的饑民都集中到西安去啊!”

在一座新挖出來的大窯洞裡麵,剛剛回山的高迎祥,手裡拿著一張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揭下來的官府告示,在那裡眉飛色舞的說著。

這張告示的內容就是讓陝西各地沒飯吃的饑民在年節之後去西安就食的——在收成不好的年月當中,年節之後往往會出現饑荒。這個時候去年的秋糧已經吃完,夏糧還沒長成,農作物青黃不接,容易出現饑荒。而且此時市麵上的糧食也會比較短缺,糧價高昂,貧苦百姓根本買不起活命的高價糧。

如果陝西交通方便,有可以通航江南湖廣的大江大河,大明朝廷倒是可以調運外省的糧食救荒。可陝西並沒有這樣的條件,外省的糧食根本不可能大舉入陝。

而陝西本土官倉當中的糧食,又要優先供應延綏(榆林)、寧夏、固原、臨洮、甘肅等五鎮雖然朱由檢早在崇禎二年就開始布置遷五鎮軍戶入燕山、大寧的行動。

但是故土難離啊!

而且燕山、大寧附近還有凶惡的東虜!大部分五鎮軍戶還是非常害怕的,如果他們不怕,早就去應募入帳前步軍當兵了。帳前步軍的普通一兵,一年也有30石(兩)的糧餉,扣掉自己的吃用,說不定能省下20石(兩)去養家,怎麼都能讓家人吃飽穿暖了

所以遷五鎮軍戶入燕山的政策推行了一年多,真正遷往燕山、大寧的軍戶還不足9000戶。另外還有大約11000五鎮軍戶因為子弟當上了帳前騎士或帳前兵,也在崇禎三年遷出了乾旱少雨的陝西。

遷出陝西的騎士家眷都去了北直隸,而帳前兵的家眷則都去了洛陽——遷入洛陽的帳前兵家眷大約有13000戶,除了原本的軍戶,還有一部分陝西民戶。

朱由檢則讓徐寡婦把原本屬於福王府的一些房產分配給了帳前步兵的家眷,讓他們暫時居住在洛陽。同時也將洛陽城變成了自己在河南的大據點嗬嗬,以後如果再有流寇圍洛陽,沒準就是李自成或張獻忠帶領帳前兵死守了!

雖然已經從五鎮遷出了20000軍戶,但是留在五鎮的軍戶更多!特彆是甘肅、固原、臨洮這三個並沒有被削減兵額的軍鎮,幾乎就沒什麼人遷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