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遠薊遼總督衙門的大堂之上,都是穿著縫了走獸圖樣補子的薊遼軍係統的將領。這些薊遼軍的將軍平時聚集的時候,都是一個嗓門兒賽過一個,平遼滅奴的調門也是一個比一個喊的更響。仿佛這些明朝大將隻要一出兵,什麼黃台吉、什麼代善、什麼阿敏的,統統不在話下。
可是今天卻不大對了,這些平日裡麵視東虜如無物的遼軍將領們,現在全都啞巴了,一個個麵色凝重的站在那裡,一眼不發,跟個木頭人似的。
說實話,大明的當今天子在今天之前,還是極受這群遼軍將領們歡迎的明軍——一年五百萬的糧餉讓他們吃著,也不催他們去和後金決戰,而且還自己出兵收複了大部分的燕山,還拿大半個插漢部的力量變成了五個貴妃斡爾朵,從而控製了大部分的壩上草原。
燕山和壩上草原一旦成為大明的地盤,遼鎮可就舒服了。
原本他們守著錦州到山海關一條“海防線”,日子過的戰戰兢兢,睡個覺都不踏實,誰也不知道後金軍會不會突然從遼鎮“海防線”北麵的山區穿插,將遼軍“海防線”斬成幾段!
可是在朱由檢親自拿下燕山和壩上草原之後,遼軍也跟著沾光,拿下了大淩河流域的營州中屯衛和營州右屯衛,而且還放棄了讓遼鎮明軍傷心透頂的錦州一線,後退到了小淩河以南,以靠近渤海灣的鬆山、杏山、塔山三城為緩衝,以拱衛寧遠堅城。
這麼一番調整之後,遼西的形勢就轉危為安了。寧遠以西就成了安全地帶,可以放心的屯田開發大後方。
而營州兩衛的山穀、河穀也比較安全,隻要守住前方的幾個山口,這些地盤也就成了非常舒服的大後方。
有了兩個安全的大後方後,薊遼軍這幾年就成了個“生產建設兵團”,每年都從關內招募大批遼民(熊廷弼曾經收攏200多萬遼民入山海關)出關屯墾。在寧遠到山海關一線和營州二衛的地盤上開墾出了兩百多萬畝土地,設立了22個千戶所。
這些千戶所實際上就是遼鎮將領們的私人領地,用來豢養他們的家丁——所謂的千戶所其實也隻是個名號,每個所的屯民都不止1000戶,而豢養的家丁則都在300戶上下。
22個千戶所總共養了6600戶家丁,而這些家丁就構成了13萬(賬麵)遼鎮軍的核心骨乾!
這可是6600披堅執銳的鐵騎啊!
由於多了土地的羈絆,所以遼鎮將領的家丁團比之幾年前更加凝聚,而且戰鬥力也更強了。
所以說,如今遼鎮將門的實力,幾乎可以趕上壬辰倭亂前的遼軍諸將了!
而在遼鎮將門恢複元氣的同時,遼軍的實力也在快速上升當中。
袁都督雖然不會打仗,但是練兵治軍的事情還是抓得很緊,一年500萬的糧餉當中,至少有三百幾十萬還是花到實處。
而且袁崇煥的這一任遼督已經乾了五六年之久,對遼軍上下的掌握也不是當年寧錦之戰時可比。所以下屬各軍各師(遼軍的編製和戰術現在也和帳前軍學了)的編製也比較充實了。13萬之數肯定還是有虛頭的,但是10萬精壯之兵還是有的!
而且這10萬精壯之兵還都能拿到足夠吃好喝好養活家眷的糧餉。
10萬大軍,6600鐵騎,而且還裝備了不少的12斤可以機動的紅夷短炮和3斤野炮......論起紙麵實力,現在的遼軍比起壬辰倭亂前的遼軍都要強大了許多!
光是那些可以機動隊的12斤炮和3斤炮,當年的遼軍就拿不出來。10萬足餉足糧的大軍,估計也是沒有的。
雖然這幫遼軍的人數、裝備,甚至訓練水平都不低。在如今的明軍之中,除了禦前、帳前兩軍之外,估計也就是他們兵強馬壯了。
可是這幫遼鎮的將領都被後金軍揍了十幾年了,從薩爾滸之戰到如今,就沒怎麼打過什麼勝仗。
哪怕這兩年在遼西戰場上的強弱之勢已經完全逆轉,遼軍打起仗來還是戰戰兢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