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國的底子太薄,彆說輸不起,就是交換比不能占儘上風的勝仗,他們都打不起......朱由檢正是抓住大金國的這個弱點,果斷的將主戰場從對明朝過分不利的遼西轉到了燕山。
燕山不僅地勢崎嶇,不利於騎兵運動,而且距離沈陽太遠,黃台吉要深入一下,起碼就是一千多裡!而且燕山冬季時到處大雪封山,行軍打仗都不方便,對駐守之兵非常有利。而春、夏、秋三季中,燕山山區的許多河流又會成為後金軍進兵的障礙,同樣利於守而不利於攻。後金軍如果要強行進攻,也許可以攻破一些城堡,但損失一定會讓他們難以承受。
正因為這些原因,除了第一次出燕山打進了長城,之後的三次出燕山之中,黃台吉彆說長城了,就連依托長城展開的興州、會州諸千戶所的城牆都沒摸著。
而摸不著燕山一線長城的情況下,要走遼西攻寧遠、破山海,一場場硬仗打進山海關,對於人口基數太少的大金國而言,基本是不可能的——在原本的曆史上,後金在遼西攻破堅城的手段,似乎隻有一個餓飯。大淩河堡靠餓飯、錦州城靠餓飯、鬆山城還是靠餓飯......而用強攻的手段,隻打出了三次寧遠之敗(兩次打袁崇煥,一次打吳三桂)和一次錦州之敗。
就這種攻堅能力,明朝在山海關外修那麼多的城堡,駐防那麼多的軍隊,的確是個昏招!
......
就在黃台吉和他的心腹乾將們最後敲定了五出燕山之策的時候,大金國的使團正在入山海雄關。
在朱由檢離開北京之前,就向薊遼總督袁崇煥和順天八府巡撫史可法下達了準許建州使團入山海關,並護送他們去北京城的旨意。
和黃台吉一樣,朱由檢對於和平其實也是有誠意的。
因為持續六七年的崇禎大旱災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朱由檢實在沒有太多的力量可以用於同建州的戰爭了。
現在可不是氣候比較溫暖的時代,而是天氣越來越冷的“小冰河期”,東北的黑土地雖然也可以開墾,也會有些收獲,但總的來說,價值並不是很高。
要不然後金也不會一次次的攻打大明和朝鮮......
相比之下,南方的緬甸、安南、暹羅、呂宋、真臘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那些地方本來就熱,因為小冰河期的原因,氣溫有所下降,反而有利於開發。在這個時代,緬甸和暹羅連著出現好幾個大帝,也有這方麵的原因。而安南國內的這個主那個主可以割據征戰幾十上百年,也有氣候舒適,農業生產興旺的原因。
所以朱由檢也希望可以在崇禎七年打出一個為期十年和平出來——隻要讓大明朝熬過這十年,等老天爺肯賞飯了,滅亡建州就是一兩年的事兒。
當然了,朱由檢雖然有和平的誠意,但他也不會輕易讓後金得到十年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要後金承認他是蒙古大汗或天可汗!因為現在後金也算是蒙古的一分子,手裡拿著32個蒙古旗。
而且他也不會允許後金吞並朝鮮國......他可不是逆子,對於朝鮮這個“忠藩”,朱由檢還是頗為看重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