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方以智則以一篇名為《孔子遺篇既出則三千變局為大幸焉》的策論,拿下了三鼎甲中的次席。
而探花則歸了紀坤這個上輩子的“酷吏”兼外交大家他的策論則是《夷既能來我亦能往遠交近攻以應變局》。
不得不說,這三人看世界的眼光都有一套特彆是羅大公,非常敏銳的指出的變局是往好了變還是往壞了變,關鍵在於領導大明朝的皇帝老子行不行!
這不是大儒,誰是大儒?
三個大儒都入了萬勝殿內給龍椅上端坐的朱由檢行了禮,然後就聽見朱由檢說話了:“賜座!”
先給三人一人一個繡墩——他們仨很快就要行萬裡路了,所以現在能歇就彆累著了。
三人謝了座,都規規矩矩的坐了。
“懂拉丁文嗎?”朱由檢問。
狀元羅大公道:“臣懂一點拉丁文。”
“哦?”朱由檢問,“和誰學的?”
羅大公道:“和在鬆江一帶傳教的西洋人學的,”
“你是天主教徒?”
羅大公搖搖頭:“不是不過臣和徐文定(徐光啟)一起翻譯過西書七千部,所以學了拉丁文。”
所謂西書七千部,是指“圖書館護教運動”,也就是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依靠傳播西方科學知識來傳教當時和耶穌會傳教士一起抵達中國的西方書籍號稱有七千部!
在接觸西方傳教士比較多的東南沿海一帶,許多士大夫都被“西書七千部”所吸引,成了教徒。也有一些沒有入教,但也學了拉丁文,幫著耶穌會傳教士翻譯這些書籍。
朱由檢笑道:“所以你的《孔子遺篇》考得也好?”
羅大公笑道:“東西方的大道還是通的。”
“那是當然!”朱由檢點點頭,“天理、長生天、天主,都是一樣的。所不同者是西洋教宣稱天啟,而儒學講究求道既然西洋的道和我們的道是一樣的,你願意去西洋本土看看他們的道,再將其中有益的道帶回來嗎?”
“臣願意”羅大公哪敢說不願意啊!
這就給發配西洋了!
朱由檢點點頭:“好!你就去當駐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使臣吧!”
“臣遵旨!”
“方榜眼、紀探花,”朱由檢當然不會放過方以智和紀坤了,“你們也去吧去當駐尼德蘭的副使。咱們在西洋的外交,是以尼德蘭為中心的,但也不能局限於尼德蘭。所以你們得在西洋各國多跑跑,多學學。看到有什麼中華所無的好東西,儘可能的要買回來。不僅要買東西,還得把製造的學問給買回來,把他們的大匠給請回來對了,西洋還有許多大學,你們想辦法把他們的教材搞到手,都給朕拿回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