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並沒有刻意引導歌迷,隻是把《變色》原本的旋律重複了一遍,和剛剛的舞台相比,《變色》或許沒有那麼燃,但現場歌迷的沉浸感卻是所有人都能看出來的。
下一首歌,演繹的是《荒誕的真實》。
這首歌在北美地區的熱度不低,但絕大多數歌迷都是第一次聽到現場版。
和《變色》不同的是,這首歌有舞蹈。
而和上一首《變色》相比,《荒誕的真實》更顯壓抑,一切都是尖銳的,逼仄的,的舞台擴大了這份尖銳,歌聲和舞蹈是相互配合的,而非一方壓製住了另一方。
“噢!!我好愛他們!!”
“三秒鐘之內我要知道他們的名字,我以為……他們和前一個組合一樣。”
“我愛這首歌!我愛這個舞台!”
台上的表演還在繼續,而歌迷們卻已經在搜索在流媒體平台上線的所有專輯。
作為非英語歌手,在國外歌手裡,的成績已屬相當不錯的一類,經過暴風音樂節的宣傳,組合和幾張專輯的熱度進一步提升。
歌迷們將的表演現場拍攝下來,推薦到各個平台上。
“夥計,你也喜歡嗎?你可以聽聽他們的《同舟》,這麼好聽的一首歌卻沒有多少人喜歡。我一直很遺憾。”
“我知道他們,《企鵝街111號》是我的最愛!”
整場暴風音樂節,除了北美本土的歌手外,熱度最高的當屬,的關注度來源於歌曲出色的質量和成員們隨性自然的舞台。
沒有太多的修飾,隻是自然而然地帶動起舞台的氛圍。
歌迷們甚至覺得《變色》和《荒誕的真實》兩個舞台並不夠:“你們會來開演唱會吧,會來的吧?”
這一天,登上了當地的熱搜榜。
奔赴MA音樂節現場時,袁承接到了“樂聲”方麵的來電,的數字專在 “樂聲”上線最多,作為數字音樂平台,“樂聲”和北美當地的音樂公司也有合作。
在暴風音樂節露麵這天,接到了不少合作方的聯係電話,對方請 “樂聲”谘詢一下,請對方牽線邀請在北美辦演唱會。
“詳細的細節等你們回國再談。”合作這幾年,對方和袁承關係很不錯,“你根本不知道現在海外市場的呼聲多麼熱烈。”
“有那麼誇張嗎?”袁承笑道。
“真的有。”對方解釋道,“‘樂聲’是新平台,如果這次運作能夠成功的話,這也是我們第一次運作國內歌手到海外開演唱會。”
在流媒體還沒有興盛的時代,國內不少有影響力的歌手都去海外開過演唱會,但樂壇衰微了近二十年,有影響力的歌手漸漸老去,樂壇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樣在海外有一定成績的歌手了。
甚至都不必擔憂票賣不出去,光靠著在華國歌迷裡的影響力,演唱會必然不會虧本。
但不管怎麼說,如果能夠辦成一場影響力不錯的演唱會的話,那既會有象征意義,也會有現實意義。
這是“樂聲”想做的事情,倒不是純粹為了利潤。
華語歌手想在海外辦演唱會的話,沒有當地平台的支持絕無可能。
而據“樂聲”對北美的幾位合作方的了解,如果本身毫無收益的話,對方應當是不會提出這個計劃的。
“樂聲”的確想促進這件事。
平台開辦以來,“樂聲”參與過好幾位海外歌手在國內的演唱會,線上版線下版都有,但國內歌手去海外的表演機會卻很少,就算開一場小規模的演唱會,也屬於自娛自樂罷了。
“下一場巡演加上海外場也不是不行。”袁承坦然道,“之前我們就有開海外場的考慮。”
“什麼時候開巡演?”對方追問道。
“發六專之後吧。”
“什麼時候發六專?”
袁承&顧熠幾人:“……”
這種追問速度,根本沒有放過他們的意思吧?
“主要是……六專應該還有一段時間吧,但是現在的熱度很難得,我們擔心放棄這個機會,熱度就沒有了。”
“等六專發了,我們再找海外的合作方宣傳宣傳,爭取一下熱度就行了。”袁承道,“六專一定會有的,放心吧。”
“樂聲”這位負責人也不隻有袁承的聯係方式,六人的聯係方式他全部有。這邊和袁承通過了電話,顧熠幾人的微信同時收到了對方的親切問候。
問候主題隻有一句——六專什麼時候發?
……在這天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顧熠幾人都感受到了一種deadline的壓力。
當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應對方式。
顧熠的應對方式是,發給對方一份超長的論文:“等我把它翻譯成英文。”
對方沉默了片刻,然後回了顧熠三個字:“你等等。”
當天晚上,顧熠麵前就出現了一篇完整的英文論文——原版。
粗略一看,毫無毛病。
顧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