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起來並不是那種非要接成本幾億的電影,再砸個驚天大鍋的性格。
……
放出宣傳片是《星際覺醒2》宣傳的第一部,劇組已經計劃好了在哪天投放,再請幾位影評人點評,爭取利用宣傳片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然而,宣傳片才剛放出去不久,顧熠就先上了幾天熱搜。
事情還得從他那篇《Nature》說起。
《Nature》通知過稿到正式發行有一段時間,京大方麵進行報道宣傳則需要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是專業媒體的報道。
不管哪所高校,隻要有學者發了頂刊,必然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的。
而京大恰好在《星際覺醒2》上映前期發了一則關於顧熠的報道,這個報道又被一家專業媒體注意到了,去京大采訪顧熠本人。
結果他們卻被告知,顧熠暫時不在京市,去S市了。
“S市最近有科研論壇嗎?”
“沒有,但是有電影發布會。”
媒體:“?”
媒體很懂因地製宜的道理,在京大校園采訪也是采訪,在電影發布會采訪也是采訪,不過是跨專業而已,問題不大。
就這樣,這家媒體在《星際覺醒2》發布會現場采訪了顧熠,背景的電影海報無比清晰,身後來來往往都是電影相關的工作人員。
但采訪的內容卻和《星際覺醒2》毫不關聯,但在采訪中,顧熠還是提到了這部電影。
——媒體問他短期目標是什麼,其實是科研目標,顧熠卻答,希望《星際覺醒2》路演結束,電影能取得出色的票房。
等記者將這段采訪剪完,在猶豫該不該把《星際覺醒》相關的內容減掉時,上司果斷否定了他的想法。
他們完全可以換個地方采訪,之所以選擇了電影發布會現場,其實也是想實現專業與專業間的碰撞——簡而言之,為了熱度。
發《Nature》是熱門新聞嗎?
早些年,《Nature》可以作為院士評選的依據之一,但最近這些年,雙非院校都有發《Nature》的報道,對於學界而言,這並不是什麼熱門新聞。
但雲星獎影帝兼AL影帝兼天團成員發《Nature》就是熱門新聞了,彆說是發《Nature》,就算是去國外讀個書,或者拿個研究生學曆,都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加上《星際覺醒2》這部電影的熱度……
哪怕這家媒體在報道中沒有刻意提及顧熠在電影上的成就,粉絲們隻要搜索顧熠這個名字,都能輕易找到他們的報道。
畢竟全國叫顧熠的人都不多。
就算顧熠不叫顧熠,叫顧小紅,他的知名度擺在這裡,搜索自然以他為先。
在同一時間搜索顧熠這個名字的粉絲們:“……”
雖然有關《星際覺醒2》的報道很多,宣傳片也上了,可在一連串娛樂圈相關的報道中,有關《Nature》的報道顯得極其樸實無華,無聲地閃(裝)著光(逼)。
又特立獨行,又隱隱顯出顧熠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Nature》??”
“京大化院博士顧熠發表的論文……啊這,是我認識的那個顧熠嗎?”
“本理工科服了。”
“必然是我們的好朋友顧熠,沒看到背景牆是《星際覺醒2》的海報嗎?不是,顧老師發《Nature》都沒時間接受采訪嗎?還得占用電影發布會的場地。”
“沒看到內容的時候,光看背景,我以為顧老師上了《潮流》或者《時尚》封麵,畢竟……時尚圈的頂刊也是頂刊,化學的頂刊也是頂刊。”
“……弱弱說一句,京大化院今年三篇《Nature》,顧老師是其中之一。”
如果專門邀請記者采訪,《星際覺醒2》劇組必然要出一筆宣傳費,國慶這個檔期,宣傳的費用還會溢價,可就算這樣,記者通常不會隻報道《星際覺醒2》一家,其他電影也會接受采訪,這樣宣傳效果自然會打折。
可換成外行來采訪就不一樣了。
顧熠登《Nature》本身就值得一個熱搜,加上采訪的背景和采訪內容,立刻把《星際覺醒2》和其他電影的宣傳區分了開來。
“如何在國慶檔宣傳中占得先機?首先,你可以發一篇《Nature》。”
“競爭對手如何壓倒《星際覺醒2》?——先拿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再說。”
“笑死,《星際覺醒2》的宣傳根本不按常理出牌,斜杠青年顧老師又添一筆新戰績。”
“那可是《Nature》!!!我導師如果能發一篇,帶我名的話,我立刻能原地起飛好嗎?”
“忽然覺得,顧老師不專注搞學術有點可惜,他這樣都能發《Nature》,好好乾的話,拿個化學最高獎不是沒可能。”
這家媒體的報道在不久之後被多家官媒轉載,文化行業的相關媒體都轉載了這一報道,“文娛行業從業者跨界化學領域,研究成果登《Nature》雜誌獲認可。”
而化學領域的媒體轉載時則會加上一句,“化學研究人員現身電影發布會現場,自述研究思維令文化活動受益。”
總而言之,雙方都認為自身才是顧熠的主業,對方則屬於副業,主業罩著副業,推動副業發展。
“笑死,想起之前京大取的標題——《化院學子獲一電影獎項》。”
“一電影獎項=華語電影最高獎=很多演員排隊都拿不到的獎,雲星獎組委會恐怕壓根沒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這麼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