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裡像許荔君這種情況的存在並不是個例, 第一屆收進來的女學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豪商就是地主,不然就是家裡有人做官。
畢竟在祝翾能夠考學的時候,富戶與平民能接受到的教育資源根本不一樣, 那時候也不是誰家老百姓都像祝翾家裡那樣願意送她出去考學的。
祝翾後麵的師妹們倒是出了一些和她家世類似的女孩,這些女孩子也很崇拜祝翾, 經常跟在她身後“師姊”、“師姊”的叫。
家裡有做官的女學生也不能保證這官做得一定清白, 而且元新帝眼皮底下的官場並不好混,一次大起底稍微不怎麼乾淨的就能被打回原形, 所以學裡也有一些像許荔君這樣的在入學之後突然成了“犯官家屬”。
而科舉需要家世清白, 成了“犯官家屬”就不清白了,這些家世不清白的女學生的資格都是學裡博士們聯名保舉下來的, 也加上朝廷願意對這第一批高知女子法外施恩,所以大家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考試機會。
祝翾因為目標徹底明確了, 心反而徹底平靜了下來,她之前學習的時候總有過彷惶的時刻, 現在她就跟吃了定心丸一樣,那種無措的時刻徹底消失了。
也許她從前學習的時候心還是有幾分功利的, 祝翾忍不住這樣揣測自己。
從前她也有那麼幾分清高過, 要不為名不為利地專注學習, 隻為證道立身, 要證明她不比男子差,能夠以才華立身,可是證明了之後呢?
就算證明了她確實比男子更有才華, 她確實能夠靠才學立身, 可她又比那些不如她的男子多得到了什麼嗎?
所以,她自然也有過不甘的瞬間,尤其是看著那些明明樣樣不如自己的男學生可以步履明確地投入科舉的正途, 而她那時候期望權力卻沒有向上的方向,怎麼可能會甘心呢?怎麼可能會不嫉妒呢?
可是承認了這份不甘,又顯得她不“純粹”,好像她不是為了求知本身上的學,是為了“名利”、“榮華富貴”這種“庸俗”的東西想要念書的,這和她以前願為天下人念書的誌願又不自洽了。
祝翾曾經糾結了很久,然後她承認了自己的“庸俗”,想要完成真正的大節她必須得走上這條“庸俗”的求名利的路,不然隻有一顆心她隻能自己高潔地懸著,實際上什麼都做不了。
在她無助彷惶焦慮的時候,她想要的機會就這麼輕易地放在了她掌心裡,祝翾有時候都覺得自己在做夢,她是上天的寵兒嗎,不然她何德何能想要的一切總是能夠那麼及時地得到?
她現在一門心思地專心學習,很難得,她的學習終於成為了她的“事業”與“正途”,遠在寧海縣的家裡人聽到了這樣的好消息,也寫信吩咐她要好好向學,抓住這難得的機會。
祝翾看著家裡的來信,尤其是連孫老太都在信裡被代筆了幾句勸學之句,總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
祝翾記得,她小時候在蒙學一開始考了第一的時候,家人還很高興,可等她考習慣了家人也習慣了,當她有悖於家人觀點的行為舉止時,孫老太就說過念書一事不是她的正途,反而還耽誤了她真正的事業。
可是現在,所有人都承認了她的學業也是她的事業了。
祝翾收起信,她的心又平靜了下來,她到底是已經過了急切需要被家人認可的年紀了。
不僅她要考元新十五年的鄉試,她的便宜姐夫譚錦年也要準備下場,祝蓮常常為她家裡的兩個考生做吃的補營養,祝翾和譚錦年不常回去,她就拎著東西送進學裡去。
祝翾覺得祝蓮做工已經很勞累了,不該再為自己勞心這些,她心疼祝蓮,常常勸祝蓮多歇著。
可是祝蓮也不過是嘴上答應幾句,下次依舊拎著東西過來看祝翾,她很享受照顧妹妹的過程,因為她在女學門房來得勤了,所以學裡門口的人也認識了她,都知道她是學裡祝翾的姐姐。
日子久了,祝蓮每次來就可以直接進來找祝翾了。
她甚至可以去祝翾住的地方找祝翾,女學生們也漸漸地認識了祝翾的姐姐祝蓮,祝蓮於是也會為祝翾的同學們順帶做些吃的,這更違背了祝翾的本意,她本來就舍不得姐姐勞累,更不願意祝蓮為了她的人際關係又做更多。
可惜左勸右勸都沒用,祝蓮比祝翾還興奮,她一想到妹妹居然也能夠考舉人了,就高興得不行。
本來從前她覺得自己丈夫已經很了不起了,年紀輕輕就是秀才還能夠到國子監念書,馬上都可以考舉人了,譚錦年如果考上舉人,她就是了不起的舉人娘子了。
舉人娘子,放她從前想都不敢想,那些和她小時候一起玩的女伴都大多數嫁給了種地的、賣貨的,她們出門子都比祝蓮早,祝蓮偶爾去看她們的時候,發現她小時候的女伴都已經開始孕育兒女了。
聊天的時候,她們的話題也隻有自己的男人、孩子和婆母,當時未嫁的祝蓮融不進去她們的話題,好在她那時候是有未婚夫的,所以她並不是格格不入,她的女伴們都羨慕她家裡漸漸發財於是可以擁有一個讀書人的未婚夫。
於是她們為了照顧祝蓮,也和祝蓮聊她的未來夫婿,說祝蓮好福氣未婚夫是秀才郎。
“這樣年輕的秀才郎以後萬一考上了舉人,你就是舉人太太了。”一個女伴很羨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