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楊廣與李隆基 第一個直播視頻:九天玄……(2 / 2)

【更有楊廣遊江都時,帶領諸王、百官、後妃和宮女等二十餘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裡,所經之處五百裡內都要進獻美食寶物,揮霍浪費不儘其數。】

【然隋煬帝楊廣如此荒.淫.昏亂,並命王世充挑選江淮美人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這樣的驕奢淫逸背景下,是每月役使丁男多大兩百萬人,開發運河便於遊玩,十餘年間便征發百姓不下一千萬人,平均每戶就役者便有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發生。】

【大業七年,隋末民變終於爆發。大業九年,起義遍及全天下,隋朝氣數已儘。大業十四年,隋煬帝楊廣被叛軍縊弑於西閣。】

【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隋朝,享國三十八年,就此亡國,而隋朝人口數量更是因此從860萬戶銳減到兩百多萬戶。】

隋朝之前的朝代聽到這隋朝的人口數量巔峰時期居然有860萬戶,簡直就要垂涎嫉妒到雙眼都要紅了!

漢武帝劉徹更是對這害民如此的隋煬帝楊廣大罵不已,並趕緊立下祖訓,絕對不允許後代子孫出現這樣驕奢淫逸的行為。

對此,沉湎酒色、荒於政事的漢成帝劉驁給他祖宗投來一個尷尬而又不失禮儀的微笑。

【明君與昏君之間的差彆,大概就是如同金烏與糞土之間,便是用來對比都覺得不利。】

聽到神女講明君比喻成金烏,所有覺得自己可以被稱讚為明君的帝王都不由自主的挺直胸膛,並認為神女說的都對!

【接下來要談論的就是第二位同樣淪陷於驕奢淫逸之中的皇帝,那就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3)】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廟號‘玄宗’,含和無欲曰玄,應真主神曰玄,但唐玄宗李隆基此人半生皆在縱.欲荒.淫,甚至還荒唐到強搶兒媳,‘玄’之一字倒是足夠明褒暗諷的。】

原本以為這裡麵不會有他唐朝的事情的唐太宗李世民,差點就要氣惱到暈厥過去。

要不是有體貼的觀音婢陪在他身邊,要不是他還年紀尚輕,怕是今日都要被那不肖子孫給氣死了!

居然驕奢淫逸!居然還強搶兒媳!這根本就是身為一國之君不應該做出來的事情!

隻要想想自己的後代子孫居然還有能做出跟楊廣一樣荒唐舉動的人,甚至可能還有可能做得更離譜。

李世民就覺得自己現在便想“教育”孩子了。

涉及到皇帝陛下的家事,眾多臣子看到長孫無忌這個家夥都沒有說話,於是也保持沉默,選擇讓皇後娘娘去安撫他們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

而心愛之人的柔和眼神和伸手輕拍幾下的動作,果然就是當場安撫住眼眶都要濕潤的李世民。

但現在還能勉強心平氣和的李二鳳,很快就會被荒唐子孫的荒唐行為給氣得胸口發悶。

【唐玄宗李隆基年少時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先天元年唐睿宗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公主太平,成功取得唐朝的最高統治權。】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未時,太平公主正要與侄子李隆基於申時合作誅殺韋後,可卻因神跡天幕而耽擱了時間。

可太平公主怎麼也沒想到,就是這麼一耽擱,居然還讓她從九天玄女娘娘這裡知道未來自己會被侄子賜死的事情。

也許和李隆基合作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現在在位的皇帝是她的兄長李旦,如果她想要效仿母親武則天那樣當女皇,或許可以將此事利用一下。

她的那位兄長最是心慈手軟,耳根子更是從來沒硬過,說不定經此一事,能讓兄長對她產生愧疚。

而一位帝王的愧疚,已經足夠她做成很多事情了。

還有李隆基這個好侄子,本來就不是她兄長李顯的親子,也不是兄長李旦的長子,根本沒有資格做太子。

現在又都被九天玄女娘娘當成驕奢淫逸的人上人來批評,還跟前朝的隋煬帝楊廣相提並論,想必也會在朝堂上的地位一落千丈。

那些最是講究天意的大臣,應該也會對她這個侄子心存芥蒂。

看來這一次的神跡,就應當是她實現野心與夢想的機會!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讀者【傾儘天下】提出來的錯處,我寫著寫著就把李顯和李旦弄混了,唐睿宗李旦才是李隆基的父親,而後繼位的唐中宗李顯是李隆基的伯伯。

沉湎酒色、荒於政事的漢成帝劉驁/弑父殺兄、後宮三千的隋煬帝楊廣/強搶兒媳、導致安史之亂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唐玄宗李隆基/沉迷女色、因貪生怕死而導致靖康之恥的風流天子宋徽宗趙佶:不知為何,突然之間就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呢!

注:

(1)【九天玄女】簡稱玄女,俗稱九天娘娘、玄牝氏、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陽元女聖母大帝玄牝氏,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傳授過兵法的女神,後經道教奉為高階女仙與 術數神。 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顯赫,乃是一位深諳軍事韜略,法術神通的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於中國各類 古典小說 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發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

《 雲笈七簽 》雲:九天玄女者, 黃帝 之師聖母元君弟子也。九天為乾金之象,性剛好動。九天之方,可以揚兵布陣。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等經書傳世,以教化世人。

傳說為黃帝之師,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裡“黃帝”隻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關於“玄女”的來源,曆來眾說紛紜,迄無定論: 袁珂先生認為來源於 商族 始祖“ 玄鳥 ”;胡萬川認為源於 女魃 ;孫紹先則將其歸為上古天神。

漢代以降,隨著道教的形成和發展,玄女開始進入道教的女神譜係,並被加飾了極具道教神秘色彩的“九天”二字,唐 杜光庭 《 墉城集仙錄 》即列有“ 九天玄女傳 ”一篇,專門記載了其作為道教女仙的身份與事跡。

1、《 古文龍虎經注疏 ·卷上》:

玄女演其 序章 注:玄女乃天地之精神,陰陽之靈氣。神無所不通,形無所不類。知萬物之情,曉眾變之狀。為道敖之主也。玄女亦上古神仙,為眾真之長。

2、《 紫府玄祖法懺 》:

全稱“太上無極九天紫府玄祖至尊法懺”經文中,對於九天玄女的讚頌辭非常殊聖。 摘錄 部份如下:上極無上,乃為最上之尊,玄之又玄,斯號開玄之祖,自昔乾坤未辟之前,猶是混沌元苞之致,無氣無象,無色無名,當是時也,蓋有玄祖....玄祖至尊,結梵氣於太初之年,舒至精於太始之分,無而有,有而無,釋宗無以名空,實而虛,虛而實,儒踐實以成治,是為 道法 之宗。(從以上經文記載,九天玄女實乃先天女仙,是至真天仙,乃大道衍化,南方離火炁所化生先天神仙。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玉清、上清、太清,乃是“大道之 祖氣 、元始祖氣、先天元始一氣”變化三氣為三清天尊。)

3、 道經 《九天生神章經解》 :

“以陽精之氣化生上聖高真,以衝靜之氣化生元君聖母,剛烈之氣化生天丁力士,餘氣化育萬靈 … ”

4、《 仙術秘庫 ·卷一》玉樞真人說:

“天仙者:功成於三乘之中,跡超乎三乘之外,不為法拘,不為道泥,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 … 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 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與造物而同慘,經萬古而不朽, … 乃為仙乘中之無上上乘。”(九天玄女為道教所信奉,在道教地位是崇高的,是九天道法之祖,是符籙法咒之宗,成為名符其實的符咒祭壇神,是女仙神係中位階僅次於 西王母 的女天仙,九天玄女是一位深諳道法、軍事的女神仙,但她的莊嚴妙相卻像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後妃。)按《 天壇玉格 》雲:行六丁法合受九天玄女籙。

5《太上正一諸品籙》曰:

《太上九天玄女斬邪秘籙》一階。此籙恭行天律,部領雷兵。如有下界精邪,北陰午酉,出沒岩穴,蟠踞山林,窺闞家庭,損傷人命,神威所到,一切掃除,福佑生人,肅清魔魅,至心佩奉,感應無方。

6、《 墉城集仙錄 》記載:

正統道藏 洞神部 譜籙類- 墉城集仙錄 - 前蜀 - 杜光庭 撰卷六。

九天玄女者, 黃帝之師(黃帝曾訪拜七十二位師傅先生學問大道),聖母元君弟子也。黃帝世為 有熊國 之君,佐 神農 為理。神農之孫榆岡( 榆罔 )既衰,諸侯相伐,乾戈日尋,各據方色,自稱五行之號。

(2)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於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製度,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穀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諡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諡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3)【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於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後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彆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於泰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