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長子祝灥的出生,似乎破除了世宗內心深處的陰影,然而,籠罩在京城的陰霾卻並未散去。
按照《夏實錄》的說法,世宗祈雨得雨,更得龍子,似乎是罕見的祥瑞之兆,甚至皇子也因此名為灥,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夏史·五行誌》記載,二十八年,順天府地動。
雖然沒有正史記錄,說皇儲的出生與地動有關,但我們依舊可以從文人筆記中窺得一隅。
王辭,字厚文,曾官至禮部尚書,入內閣。他在泰平二十八年致仕,很奇怪,作為閣老,皇帝居然直接批準了他的辭職報告,沒有任何挽留,一般情況下,這種隻可能發生在臣子犯下大過錯的時候。
但同年,王旈成為中書舍人,他在三十歲時高中進士,入朝為官,顯然王家並未受到牽連。
奇怪的還不止如此。
王辭的文集《焚檀思憶》中就寫到,他致仕後去密雲縣訪友,結果遇見地震,百姓死傷甚重,哭嚎遍野,令人聞之心酸。
注意這一段,“秋麥未收,穗落田野,人皆哭嚎,相顧茫然”,非常明顯是在秋天,而根據記載,皇長子也是出生在秋天。
或許,作為禮部尚書,王辭的致仕與此脫不了關係。
同樣伴隨著迷霧的還有齊王之死,《夏史》對齊王祝棐的說法是病重而亡,可《夏宮雜憶》裡卻有這麼一句話“逆王不遜,幸誅,皇嗣得以無恙”。
先說說《夏宮雜憶》,這是一名叫梁寄書的太監寫的,他在夏宮裡生活了六十多年,見證三朝更迭,是十足十的宮廷老人。
他的回憶和記述於研究夏史的人而言極有參考性。老太監寫這部回憶錄的時候已經很老,有的事當年不能說,他寫的時候卻沒什麼顧忌。
回到文本,逆王是誰?是豐王嗎,時間對不上,那個時間段死的隻有齊王。
為什麼老太監會稱呼他為“逆王”呢?這可不是個中性詞,傾向很明顯,對方肯定做了大逆不道的事。
誅又是誰誅的?世宗皇帝本人嗎?他為什麼殺害了兄弟以後,還要粉飾太平,說是病死的呢,難道是為了二十幾年沒見麵的兄弟情?
……
然而,齊王的殺心,其實隻是祝灥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機。
接下來,還有更殘酷的殺招在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