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我錯的有點不好意思, 說出來顯得我極其沒有常識。
我選了B,正確答案是A。
但事實上A卻是我最先排除的,因為我之前查蘇軾資料的時候, 看到他寫過一首有關虢國夫人的題畫詩。
不過剛剛重新搜了下, 發現和A項的不太一樣,蘇軾題的是《虢國夫人夜遊圖》,並且那副畫目前也已經失傳,看不到了。
然後我仔細查了下《夜遊圖》和《遊春圖》的介紹,發現二者的描述其實差不多,都是再現了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同她的一乾眷從高調出遊的場麵。
是的,楊玉環的三姊!我終於看清了,上次看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就眼瘸, 粗粗掃了一眼,結果看成了楊玉環三姊妹!
所以就以為A是對的。】
唐朝。
李隆基才聽到“楊玉環的三姊高調出遊”, 就知道事情要糟。
雖然李隆基對天幕和彈幕既感到好奇,又深感懼怕, 但他前幾日還是強撐著看了些的,結果不出所料。
但凡是有關於他的彈幕, 不是盼著他早點死,就是說他晚年的時候,色字當頭, 荒淫無道, 一日殺三子。
李隆基當時一看到這五個字, 就指間驚顫, 匆匆關掉了回放。
他沒有再點開的勇氣,也幸好宋璟等人不敢堂而皇之地拿此事來說話,李隆基漸漸地也快要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今日, 天幕突然說起了“三姊妹”。
以李隆基對天幕的了解,怕是“三子”也近在眼前了。
這個時候,李隆基終於一改此前聽之任之的態度,開始迫不及待地打開小屏,拖拽著進度條,滿世界尋找起有關於自己一日殺三子的信息來。
秘而不宣的“人儘皆知”,與宣之於眾的“皇家隱秘”。
這二者是全然不同的。
宋璟現下就在門外。
李隆基知道自己必須在天幕結束這一道題的講解前,找到應對百姓、重新穩固皇威之法。
但他又轉念一想,這是蘇軾所寫的題畫詩啊!
這不就,新仇舊恨一起來了嗎。
北宋。
提前結束了貶謫生涯的蘇軾,此時正與宋神宗趙頊和王安石三人互相瞪眼。
“你在那詩中,寫了什麼?”趙頊沒忍住問道。
他已經見識過白居易的風采了,生怕蘇軾也同那白居易一般,開頭就用李隆基來影射他。
在趙頊審視的目光下,蘇軾不慌不忙地攏了下朝服的袖口,然後雙手一攤:“官家,臣還沒看到那畫呢,要不,官家您遣人去尋一尋,也好讓臣早些一飽眼福。”
王安石趕緊打斷這起子不靠譜的話:“官家,臣以為,還是當留意些《清明上河圖》。”
蘇軾聞之連連點頭:“清明,上河,且是汴河兩岸的風光。若是此畫已經作成,便能讓咱們一眼看到真正的民間百態。”
一聽到民間百態,趙頊就沉默了下去。
他現在有種既希望天幕能夠嘴下留情,又希望天幕能針砭時弊的矛盾心情。大宋的國運,在他的手上,尚且是有轉機的。
【沒有妹!
隻有三姊!
但這樣一來就更離譜了!我以前的理解還是建立在現場有楊貴妃的基礎上,人家好歹是個貴妃呢,做出“金鞭爭道寶釵落,何人先入明光宮”這種事情,勉強還能說的過去。
但是現在沒有貴妃。
單單就是虢國夫人!
她一個國夫人,竟然敢為了爭先進入明光宮,就讓楊家的家奴揮動金鞭把公主驚嚇墜馬,當駙馬前去攙扶公主的時候,還因此被連帶著打了好幾鞭子。[1]
這情況,但凡往前推個一二十年,放在武周那時候試試?
說到底楊家的氣焰之所以能這麼囂張,全是因為李隆基慣的,他不僅把楊玉環的三個姐姐全都賜封為國夫人,還每年都要賞賜上千貫的胭脂水粉錢。
聽不知是正史還是野史的故事講,李隆基和這三位國夫人之間,似乎還有點糾纏不清。】
秦朝。
嬴政簡直大開眼界,當他以為李隆基已經足夠昏庸的時候,總會有新的事情跳出來,拉低他心中的底線。
“如此這般,也配當皇帝?”嬴政看向自己的一乾兒女。
這些時日,他們倒是個個都變的心存目想、雄心壯誌起來。就是不知,是一時的心血來潮,還是真正的心有萬千。
西漢。
劉邦看了眼在懷中小鳥依人的戚姬。
雖然已經從彈幕中知曉,他不會廢太子,但劉盈早逝,最終承揚大漢的會是薄姬所生的劉恒,可戚姬仍是會時不時地念叨著如意。
直到上一次天幕過後,彈幕都在說戚姬會被呂雉做成人彘後,她才安分了些。
劉邦看著這樣的戚姬,指節抵著額角望天沉思:那個李隆基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寵個姬妾罷了,作何寵成那般,還四姊妹都……
相比劉邦的看不過眼,劉徹則是滿腔憤懣無處訴說。
“朕便是再……也不至於……何來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劉徹耿耿於懷。
他寧可和嬴政李世民並稱豬豬,也不想和這個李隆基扯上半分的關係。
唐朝。
李世民心裡咯噔一下,武周啊。
他早先從彈幕中看到時,就已經知道了後世對武周、對武則天的種種態度。
毀譽皆有,相較起幾乎看不到的“女子為帝是否有違倫理”的零星爭論來,更多的是“武則天有沒有更好的傳位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