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我們基本上本科畢業,專業符合就能報名了,就拿去年的國考來說,共有一百五十多萬人參加了考試,省考至少是五百多萬的人參考。
這是個什麼概念?】
秦朝。
嬴政險些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在看到李斯等人同時睜大的錯愕目光中,他才肯定,自己沒有聽錯。
六百五十多萬人參加考編。
大秦才多少人?這就相當於大秦每四、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參加考編。
而且還僅僅是一年的人數!
“後世竟有這般多的人,前仆後繼地要為國效力。”李斯不由得感慨,也難怪天幕從第一次出現起,就開始說秦吏的個人職業道德不行,秦律的普及率太低。
李斯開始相信,普及秦律一事若放在後世,恐怕隻需要幾天而已。
唐朝。
“你們可聽清了?六百五十多萬的人,參加了考編。”李世民的頭都開始發暈了,同時也有些心痛和羨慕,“近大唐一般的人數!”
“後世定然是個國泰民安的盛世啊!”長孫無忌情不自禁地感慨。
“但這些同挑選治國人才有關嗎?”魏征忍不住問道,“天幕是否沒能切中要點?”
……
【在大基數之下,就算考編和科舉所選拔到的人才占比是相同,更甚者是比科舉小的,那麼在總體數量上,也會比科舉多上很多。
更不用說古代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了,所取出來的,真的是士嗎?
被束縛禁錮在四書五經裡麵,就算文章寫得再好,也不代表做官就做的好。
而我們現在的考編,選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人,而不是為官者。隻有先曆基層,了解民生,知曉痛點,才能知道什麼是人民所需要的。
從群眾中來,回群眾中去。】
天幕的這一段發言,把諸朝都震地不輕。
也就導致不管何夏夏在直播間再怎麼問,宋某人都沒有再提問了。
因為宋某人王安石,此時正準備對科舉的考試內容進行變革,這才有了這麼一問。
可這一問的結果,不僅沒能給他稍作參考,反倒將他眼前的路全都給遮掩上了厚重的濃霧,令他一時茫然。
【那既然宋某人不說話,我們就進入到定義判斷的部分吧。
這次也是錯了兩道。
首先第一題,變文,顧名思義就是變換文詞,指使用不同的文詞在文中表達出相同的意思。下列選項中,屬於變文的是()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
B、馮唐易老,李廣難封。[2]
C、善者不辯,辯者不善。[3]
D、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4]
請告訴我,你們的答案!】
西漢。
劉徹一不留神,就聽到了兩個頗為熟悉的名字。
馮唐易老,他姑且知道是在意指什麼。
可李廣難封……恐怕就隻有一個原因了,但是天幕當真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起嗎?
尤其是劉徹還想到了李廣的堂弟,李蔡,現如今已被封為樂安侯。天幕應當不至於,連這個也要講起吧?
劉徹不免有些擔憂,李廣年歲也已經大了,這萬一要是承受不住,可如何是好。
“快傳令下去,所有人不得擅自詢問天幕,有關李廣之事。”劉徹當機立斷,不問對大家都好。
北宋。
這已經不是範仲淹第一次在天幕處聽到自己所寫的《嶽陽樓記》了。
他原先一直很想聽聽天幕講起自己。
不為彆的,就是想知道此次的改革失敗之後,他日是否仍有有誌之士,能力排眾議實現變革,令大宋長治久安。
可他並未等及天幕提起自身,便從王安石、陸遊等人的生平裡,看到了結局。
並且時至今日,他仍未能看到,朝堂之上出現一絲半毫的改變。
當真是應了這一句話了。
【這題的答案是A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說簡單也簡單,就是“居”和“處”都是在哪裡哪裡的意思,屬於用不同的文詞表達出了相同的意思。
但是我做題的時候,根本沒往這麼簡單的字眼上想,眼睛裡隻看到了“廟堂”和“江湖”這兩個詞,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錯誤選項。
接著眼神再一路往下掃,就注意了D,“袍”和“裳”,雖然一個是戰袍、一個是衣裳,但都是衣服吧!
結果就是我想太多。
啊!有位漢某人問了個問題,漢某人你好快啊!
李廣為什麼難封?】
西漢。
劉徹:……誰問的?總不可能是李廣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