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朱瞻基細細盤算了下, 抗倭的倭,便是倭國,那需要援的朝, 便是李氏朝鮮。
據他所知, 此前有過的抗倭援朝之戰, 有唐高宗之時。
海東三島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互有爭鬥,新羅麵對高句麗和百濟的聯合進攻, 尋求大唐的援助後,大勝百濟, 令百濟向倭國求助。
此後所發生的海戰,約莫就是一次抗倭援朝的戰役。
再之後的宋和元, 朱瞻基就沒有太清晰的記憶點了, 實在是元朝、南宋、高麗之間的關係, 頗有些理還亂的錯綜複雜。
“抗倭援朝,應當是贏了。”朱瞻基喃喃自語道。
剛說完他就怔愣了一下,隨即便開始苦笑, 沒想到有朝一日,他竟要因為大明能戰勝倭國而下意識地鬆一口氣。
而大明之所以會有日後那等局麵,說到底, 還是因為他選的好儲君。
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
大明國運之轉折。
朱瞻基不由得捂住了心口, 是他親手葬送的大明盛世啊!
哪怕早已處置了王振, 可一聽到後世的幾個皇帝, 皆還是寵信宦官,甚至到了讓宦官擅政的地步,朱瞻基的心口就更加抽痛了。
“孽障!都是孽障!”
【所以比起明確不在中葉的D項來,A項就是更為確切的選項了。
這題的答案就是A了。
我真的很不喜歡考中葉、某某宗這樣的題型,因為說個皇帝的名字, 至少我貧瘠的腦袋瓜子裡還能因為各種野史八卦而對選項做出排除來。
否則那麼多皇帝,我是真記不住他們的廟號。
明英宗居然是朱祁鎮,就問離不離譜?
明武宗居然是朱厚照,更離譜了吧!就因為他的“老家”是宣府的鎮國府?還是因為他給自己取了個“大將軍朱壽”的名頭?亦或者他要把王陽明活捉了的寧王放回去,再由自己親擒?
樁樁件件,無一不透露著離譜兩個字。】
秦朝。
嬴政忍不住冷笑出了聲,不知為何,在聽聞彆人的子嗣有多荒誕不經時,他並未覺得幸災樂禍,反而是心中越發沉重。
守業當真有那般難?
為何一個個的,不論王朝幾經更迭,總有不孝子孫出現?若隻是平平無奇,守不住天下倒也罷了,為何還要將祖上奮勇幾世,才好不容易獲取的天下葬送出去?
不孝子孫視天下為玩物,視親征為玩笑。
若真的更想去當什麼大將軍,不如就將皇位禪於更合適之人!
西漢。
劉邦不禁陷入了沉默,好家夥,他禦駕親征,是因為不得不禦駕親征。
而後世那些個皇帝,明明可以不用親征,甚至是不懂親征,卻非要大動乾戈跑去所謂的“親征”?
幸好都不是他的後代子孫,要不然,他非要讓這些不知戰爭殘酷,隻為了自己得一個好聽的虛名,或是為了好玩而瞎添亂的小娃娃們一些教訓。
唐朝。
李隆基好久沒聽到天幕講自己了,反而重新講起了大明的糗事。
這讓他忍不住為朱祁鎮、朱厚照做出的離經叛道的事情而發笑的同時,心中越發的惴惴不安,因為講完大明,恐怕就又要轉到大唐了。
屆時,首當其衝的定然是他!
北宋。
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是真聽不得這些“門外漢皇帝”對行軍打仗指手畫腳的事情。
這個朱厚照在自家疆域內的小打小鬨也就罷了,那個朱祁鎮令人發指的行徑,當初可是叫他心情梗塞了好些天都睡不著。
這樣的子孫,和趙光義的子孫,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了。
元朝。
忽必烈的眼神飄了飄。
天幕說的抗倭援朝,理應是有他一個的,隻是他們是生在馬背上的,可用鐵騎踏遍世界,卻並不善海戰,是以並未能……
還好天幕沒有細說。
想來隻要吸取經驗,加以天幕課程的輔助,打造出如明朝下西洋那樣的海船,將天時、地利、人和儘數掌握手中,定能一洗前恥!
明朝。
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他們甚至連天幕講了什麼錯題都忘了,滿腦子都是明英宗、明武宗這些廟號,以及這些皇帝所乾出來的事情。
況且,何止明英宗與明武宗?
明神宗又怎麼說?
清朝。
甲午戰爭的硝煙味還未徹底散去,喪權“議和”的條約才剛剛簽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