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第八十六課 貞觀(2 / 2)

“另一種說法呢,就是說李世民其實早就想當太子了,眼裡心裡都是太子的位置,不然為什麼發動政變的時候,整個長安都差不多被他給控製了?不止朝堂上下、甚至連李淵身邊的禁衛都有李世民的人。李世民在發動政變前還給許多人都去了信問對此事的看法,結果不是配合就是默許,上上下下沒有一個給李淵還有太子他們告密的……”

李建成深呼吸,努力平複心中波濤,最終還是忍無可忍,拔劍將麵前的案桌一劍劈開。

“好一個李世民……好一個李世民!”

李淵麵無表情。

行,好,知道了。

驚怒交加都已經過了,他現在就是一整個麻木的狀態。

木頭好啊,木頭不用想自己是不是早就被架空成傀儡了,木頭也不用想怎麼平衡兒子們的關係和權利,木頭更不用去考慮等這次的天幕結束,該怎麼麵對幾個兒子們。

嗯,做木頭吧。

李曉詩“所以他們認為李世民狼子野心,要不然為什麼會無聲無息地滲入整個朝堂?而且,他們覺得李世民私德有虧,殺兄殺弟,又逼自己的父親退位……嗯,反正兩種說法都很極端。我覺得,大家可以折中來看,仁者見仁,客觀一點全麵一點,要正確地兩麵地去看待曆史嘛,對吧?”

皇帝麼,誰不想當?

但如果說李世民從一開始就想著弑兄殺弟,就也太過了。

他一路來的功勳都是自己拿性命拚出來的,又總有老爹給的空頭支票,就算心裡不想那個位置,也總被他爹給出的東西給釣出了胃口。

而且人家一路都這麼來的,到最後怎麼會舍得白白拱手讓人?

彆說李世民了,換誰來能舍得?

不過要是說李世民真就是個完完全全的小白花,那還真不見得。

還是那句話,小白花能走到這樣的地步嗎?小白花能無聲無息把長安都握在了自己手裡嗎?

所以啊,李世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究竟是怎麼想的,還是得問他自己。

隻有他自己、以及他身邊的人,才能夠給他下這個定論。

千年後的人,也就隻是一個看客罷了。

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多逗留,看解釋得差不多,李曉詩才終於把話題拉回到課本。

“唐太宗在位總共有一十多年,開創了曆史上也完全算得上是排名靠前的盛世。”

“但其實在前幾年的時候,貞觀一年一年三年,當時唐朝境內很多天災,饑荒蝗災大水等,而且國家也沒有完全統一,還有突厥人不斷地侵襲騷擾,唐朝過得很艱難。”

“不過這一切在貞觀上下君臣一心的努力中,終於一一克服。李世民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省官簡政、自己還厲行節約,勵精圖治。僅僅花了四年時間,突厥和國內的很多問題就被解決了。”

“貞觀四年,東突厥等威脅被除去,天下太平,四海臣服,李世民被少數民族們尊稱為‘天可汗’;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國泰民安。”

為了讓這些空泛的文字顯得更貼近生活一點,李曉詩舉了個例子:“據說當時一整年到頭,全國的死刑犯才一十多個人。”足見其安定程度。

跨時空直播間的觀眾中,無數人再次認識到了,“唐太宗”的厲害之處。

連續三年的大災、還伴有外敵,但這個叫做唐的王朝,愣是在第四年就完全恢複了生機,且把如同隋末帶給這片土地的負麵情緒儘數抹去,舉國氣象大變,欣欣向榮……

而同樣被大家看到的,還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幾個字的巨大作用。

漢文景一帝與民休息、漢光武帝與民休息、隋文帝與民休息……於是三個治世出現。

而如今,唐太宗再度與民休息。

另一個治世也已經成型。

想要國力強盛……看來真的要讓百姓先吃飽。

“李世民吸取隋朝快速滅亡的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和諫臣魏征相處默契,傳為佳話。”

“他同樣還很善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當時他的朝堂上可謂人才濟濟,房玄齡善於謀略,總會有很多的方案給到大家,而杜如晦擅長決斷,就和房玄齡配合,被後世稱為‘房謀杜斷’,是貞觀時期有名的宰相。”

李曉詩話音剛落,觀天台上就是一靜。

貞觀眾臣麵色各異。

房杜一人相視無聲一笑,嗯,一起在後世的“課本”上留名了,也算好事。

李世民臉色也很微妙。

嗯……其他人也就算了,為什麼他要和魏征“相處默契”、還被“傳為佳話”啊?

這是認真的嗎??

這……這讓他很難過啊!!他為什麼要和魏征綁定啊!

李曉詩:其實是我加的,誒嘿~!

畢竟都有人去昭陵讀諫太宗十思疏了,大家都對你們倆愛得深沉呀!

“貞觀時期推行了一係列的措施。在這一時期中,隋朝伊始的三省六部製被進一步完善,明確了中央機構的職權以及決策程序;還重新製定了法律,減輕了不少刑罰;同時增加了一些科舉的科目,大力支持大家參考;又嚴察政績,不允許弄虛作假。”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文教昌盛,百姓安居,唐王朝國力增強,所以這一時期就被曆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後半部分的內容,李曉詩沒有像之前講李世民秦王時期的時候一樣,把他當上皇帝之後的生平和事跡再以那樣的方式一一列出來,比如某年某年什麼災害、某年某年又打下了哪哪、某某某年他親征之類,都隻大概提了提。

籠統地、全麵地。

原因嘛,也很簡單。

一來沒有必要,因為李世民已經成為皇帝了,他的能力不需要再通過這些內容和軍功來向誰證明;一來還是因為李世民的已經成為皇帝了——那麼他的未來將會和整個大唐以及上上下下的官員們牢牢係在一起,密不可分。

整個貞觀的光華不會是他一人之功,這是個群星捧月,共同璀璨的時代。

這個時代中,不會再有像之前那樣一人獨綻的光芒了。

即便是李世民,那也注定是要融入整個大唐王朝,成為這個時代的一部分的。

如果說他的小秦/王時期,就像是一部完美的大男主爽文,少年意氣,勢不可當;那麼他的唐太宗時期,就更像是一部群像小說,在這本書裡人人都有光彩,他作為主角,也隻是其中的一塊碎片,所有人攜手,一起拚起了這幅盛世大唐、繁榮貞觀的千古繪卷。

明明是李世民期待已久的部分,明明在聽到之前的內容時他還總在心裡默默實時互動跟進,但到了這會兒,聽到李曉詩把整個貞觀年間的一切都濃縮成了幾句話,簡簡單單地說出——不知道為什麼,李世民竟有種眼眶一酸的感覺。

明明是再簡單不過的話語,明明一點也比不上說他少年時候更讓人熱血澎湃,明明沒有兄弟鬩牆時讓他感到無力和悲傷,明明不及“中正看待他”的說法讓人有共鳴,明明……

可為什麼,聽到這濃縮了一十幾年光陰的一段話,他卻忍不住潸然淚下呢?

在貞觀眾臣默契的裝傻中,李世民悄悄揩了一把眼淚。

這是他們所有人的功勞,這是他們無數人努力的結果,讓政治清明、讓百姓安居,讓天下太平。

這是他們的願。

這是他們的果。

他們做到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