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新聞 新聞快訊2(2 / 2)

</p>

宦官們趕緊上前勸哄,好半晌才讓劉誌轉怒為笑,連連承諾一定替他們做主,絕不放過那些士大夫。</p>

</p>

劉誌固執己見,他認為迫害士大夫階級完全沒有錯。</p>

</p>

自光武帝靠豪強起家開始,世家豪強就在朝堂中占據了太高的地位,如果不想辦法打壓,多年後誰知道這到底是他劉家的天下還是世家的?</p>

</p>

就算這次黨錮之禍以失敗告終,他也不會放棄的,哼,走著瞧!</p>

</p>

主持人可惜地道:</p>

</p>

【看來桓帝是不會改變主意了,士大夫們隻能自求多福。好在目前事件已經進入了尾聲,應該不會有更多的人受害。</p>

</p>

感謝戌狗專家的分析,麻煩您百忙之中抽空為大家解讀時政,我們下次再聯絡!】</p>

</p>

專家連線關閉,寅虎繼續播報新聞。</p>

</p>

【宋神宗位麵,宰相王安石在神宗趙頊支持下開啟了變法,以期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麵。</p>

</p>

這一次的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麵。</p>

</p>

目前變法已經進行到了中途,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顯著增加,軍隊建設也得到了推進。不過弊端也已經開始突顯,由於用人不力、新舊黨爭及變法內容的執行出現偏差,王安石正麵臨被迫辭去相位的危機。</p>

</p>

王安石變法到底能不能成功?變法又是否能真正挽救大宋?請諸位拭目以待!】3</p>

</p>

北宋前期的皇帝們:聽著還不錯啊,增加了財政還改進了軍隊呢!</p>

</p>

雖然說有弊端吧,但變法不都那樣。現在天幕都指出弊端了,努力避免就行。</p>

</p>

當然,弊端也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輕鬆解決的,很多事情都很複雜。不過皇帝們想著這個王安石看著挺有能力的,宋神宗也挺有魄力的,說不定能成呢?</p>

</p>

他們翹首以盼,恨不得寅虎再多說兩句。</p>

</p>

可惜無法聯絡神宗之後的皇帝,不然就能提前得知變法結果了。</p>

</p>

神宗之後的皇帝宋哲宗:……</p>

</p>

宋哲宗乾咳一聲,看向下頭裝死的舊黨官員們。</p>

</p>

“此前宣仁太後廢除了置將法外的其他新法,朕深以為不妥。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頗有益處,應當恢複,諸位以為如何?”</p>

</p>

自宋哲宗親政起,朝中新黨重新壓過舊黨,此番皇帝開口,新黨自然無有不應,連連稱讚官家英明。</p>

</p>

一時間氣氛和樂融融,宋哲宗也深覺自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十分高興。</p>

</p>

可惜王卿已然病逝,無法得見大宋如今的光景。不過沒關係,另一個世界的王卿還在,回頭天幕講新聞或許會說到他們,讓王卿知道新法複行,一定會非常高興的。</p>

</p>

想到王安石,宋哲宗就是一陣唏噓。</p>

</p>

當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被廢除,導致王卿鬱然病逝。到死也沒等到新法重新啟用,真是令人歎惋。</p>

</p>

從這方麵來講,天幕的出現也是個好事,他有機會彌補這個遺憾了呢!</p>

</p>

宋哲宗並不知道自己高興得太早了。</p>

</p>

在他之後的皇帝,很不幸就是宋徽宗趙佶。他和他兒子應該共享“北宋亡國之君”的稱號,誰也彆想跑。</p>

</p>

因為宋徽宗啟用了投機分子蔡京,這個家夥表麵上打著支持新法的旗號,其實背地裡無惡不作。</p>

</p>

所以新法在宋徽宗這裡就名存實亡了。</p>

</p>

【以上就是本次新聞聯播的政治相關內容,接下來讓我們進入經濟新聞。】</p>

</p>

【春秋齊桓公位麵,齊國國相管仲對魯國發起了經濟貿易戰。</p>

</p>

兩年前,管仲以高價大規模采購了魯國紡織品魯縞,使得整個魯國拋棄了一切農業生產,全力生產紡織品,賺取大額利潤,魯國國庫也因此充盈。</p>

</p>

然而月前,管仲突然停止購買魯縞,並關閉了與魯國之間的通商渠道,甚至下令不許兩國之間繼續貿易往來。</p>

</p>

如今,魯國已有經濟崩潰的趨勢。</p>

</p>

魯國能否挺過此次危機?經濟戰到底該怎樣提防?敬請關注初七財經頻道欄目“國際貿易”,經濟學者未羊女士將為您科普經濟戰相關常識與經典案例。】4</p>

</p>

這廣告打的,給眾人聽得一愣一愣的。</p>

</p>

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的皇帝紛紛讓人做筆記。</p>

</p>

他們抑商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作為國家根基的農業更多的扶持,免得大家都去經商無人種田,導致國內饑荒。</p>

</p>

還有一重原因,就是春秋時期管仲搞的貿易戰太嚇人了。商人可以輕輕鬆鬆搞垮一個國家,這誰不害怕?</p>

</p>

古代對於經濟學的理論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彆說昏君和庸碌之君了,大量明君也在這上頭栽過跟頭,一看就不懂經濟常識。</p>

</p>

最出名的比如漢武帝搞鑄幣搞得自己焦頭爛額,摸索多年才終於弄出五銖錢。</p>

</p>

不過這個好歹結局不錯,五銖錢用了很多年呢,也沒出什麼狀況。</p>

</p>

董卓那種才叫誇張。</p>

</p>

他讓人毀壞五銖錢,改大錢鑄小錢。結果這種粗製濫造的小錢連輪廓和文字都不清晰,百姓根本不願意使用。最後鬨得市場紊亂,物價飛漲。</p>

</p>

很多皇帝總是天真地覺得鑄幣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印錢也可以隨便印。我多鑄點錢,往銅錢裡多摻一些雜質降低含銅量,這樣錢幣數量多了,國庫就充盈了,可以為所欲為。</p>

</p>

好想法,那為什麼其他缺錢的皇帝不這麼乾呢?是因為他們蠢想不到嗎?</p>

</p>

秦國以切實的經曆證明了這樣做不行。</p>

</p>

戰國末年的秦國刀幣因為含銅量太低,像齊國那樣的富庶國家是不收的。</p>

</p>

你一個幣含銅量隻有人家的一半,收你的錢人家豈不是很虧?彆以為大家都是傻子好嗎?</p>

</p>

222真想把管仲拉出來給大家好好上上經濟學的課。</p>

</p>

人家春秋時期就有懂經濟的大才了,你們後頭一兩千年的人還兩眼一抹黑,是不是太不尊重“經濟”這門學科了?自己不會難道不知道培養這方麵的人才嗎?</p>

</p>

因為害怕商業的衝擊,就一刀切地打壓商業,天真地覺得商業發展不起來就不會出現商戰誤國。</p>

</p>

這個想法不就和閉關鎖國差不多。我把門關上不和外頭人往來,外人就沒法乾擾我。</p>

</p>

都是想當然。</p>

</p>

曆史證明,人們總會在相同的坑裡反複跌倒,而且處理方式也非常具有相似性,人性裡的缺陷被這些陷阱拿捏得死死的。</p>

</p>

222無語死了,他們當皇帝的不懂經濟頂多是國家造成點動蕩,皇位還不至於直接就沒了。</p>

</p>

但是下頭的百姓呢?百姓活該為你的亂搞買單?手裡頭好好用著的錢給你改來改去的,改到最後不知道還有多少購買力。</p>

</p>

要不怎麼說古代存錢不如買田呢,統治者一拍腦子你的錢就沒用了,田地卻是永遠在那兒可以生產口糧的。</p>

</p>

最糟糕的是,有時候有錢也買不到糧食,遠沒有屯糧來得劃算。</p>

</p>

幸好古代的錢幣大多都是銅,而銅這東西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價值。銅幣花不出去還能融了作銅賣,不至於血本無歸。</p>

</p>

要是換成宋元明清那會兒的紙幣……簡直不敢想。</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