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想借著這次的水災改革刺史製度。如今刺史一職的監察職能逐漸減弱,反而更多地涉入地方行政中。
刺史職能的變化關係到中央集權。是郡縣二級製還是州郡縣二級製,行政區域的等級在曆史上反複調整。
郡縣二級製有利於中央集權,但受製交通不利於地方處理重大事務,又不利於郡國聯合處理事情。
但州郡縣二級,很容易發展成割據勢力。東漢現在的僚佐官都是主官征辟,比如張衡被南陽太守征辟為主薄做了七八年直到南陽太守調任京師。
僚佐官由中央任命是在隋唐的時候,而僚佐官的改革涉及到選官製度,朝廷現在沒有那麼多的備用候選官吏,僚佐官這個暫時無法改革。
因此,隻能從刺史改革,擴大監察,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力。
還有一個就是刺史有成為利益集團打擊對手工具的趨勢,當然鄧氏也利用過刺史打擊反對自己的人。
鄧綏是打定主意要改革刺史製度,重新強化刺史的監察職能。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刺史動起來,儘可能剪斷與地方的聯係。
但是朝廷重臣有些不同意,世家豪族多不法,能像鄧氏這樣合族靜居的少之又少。
世家豪族對於門下的部曲佃客奴婢隨意折磨虐打轉賣,還有族人之間又有倚強淩弱侵吞財產,此類違法亂紀的事情數不勝數。
若刺史監察職能加強,隻怕很多世家都要受到衝擊。豪族世家大多隻會想著自己過得好不好,而不會去關注芸芸眾生,但作為君王必須要關注。
劉隆聽著眾人的爭論,說:“母後所言也是朕所想,隻不過是撥亂反正,諸公為何反應如此之大?”
光祿勳斟酌道:“如今水旱蝗震,百姓流離,四夷為患,正需要刺史統籌全局,鎮壓不臣,恐刺史不在州部生亂。”
劉隆搖頭道:“光祿勳所言差矣,流民生亂乃是朕與諸公之過。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百姓能活下去,誰願意去作亂?百姓流離,是地方與朝廷賑濟不及時,地方豪族欺淩百姓。”
“至於四夷,南匈奴投降,西羌平定,邊患已平。朝廷懷柔撫恤,想必四夷樂意歸義,縱然作亂,大漢亦有猛將強兵。諸公何曾聽說有刺史能平定叛亂?”
光祿勳看了眼皇太後,隻見皇太後在皇帝說話時微微頷首。這人能做到光祿勳掌管軍事,是鄧氏一脈的力量。如今見皇太後同意了,心中一動,轉頭去覷鄧騭的神色。
鄧騭神色如常,似乎對皇太後和皇帝的建議沒有意見。他甚至還聽到了鄧騭說:“陛下和聖上,聖明燭照,考慮深遠。”
鄧騭表明要支持皇太後,鄧氏一係大部分都要跟著表態。
東漢的皇權對於世家豪族而言還是很強大,一些重臣雖然持不同意見,但鄧綏的決議依然強硬地執行下去了。
期間,劉隆有補充道:“刺史要避開本州、姻親所在的州。”這條也落實下去了。
眾
人散去,鄧綏和劉隆歎道:“實施容易,維持難。”
劉隆看著鄧綏露出堅定而溫和的笑容:“我會繼承母後的政治理念一直支持下去。⊙⊙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鄧綏聞言,心中一暖,伸手撫摸著劉隆的頭發,道:“我知道。”
劉隆抬頭看鄧綏溫和笑道:“大漢至今已經積弊重生,母後你儘管放手去做,隻要對大漢對蒼生有益,無論做什麼發生什麼,我都會堅定地執行下去。”
鄧綏微笑點頭。為政者最怕什麼?最怕人亡政消。大漢此時已經到了要改革的地步,再不改革,隻怕結局比西漢末年更慘烈。
鄧綏作為一個清醒的政治家自然預料能預料到這樣的結局。現在改革還能徐徐圖之,越晚越難改。
劉隆又道:“刺史雖然恢複舊製,但監察的關鍵還是在於得人。”
鄧綏點一點頭,想起了察舉製,道:“今年孝廉的初試考核在九月份,明年二月複試。”
劉隆點頭道:“我有個想法,隻要通過初試,就保留複試資格。今年過不去,明年可以繼續考核。”
鄧綏道:“初試過於簡單。”
劉隆笑道:“考核的人多了,自然要提高難度。就按照司空之前擬的規章分榜定錄取的比例。”
鄧綏道:“那就等人多的時候再舉行,現在慢慢來。猛然提高初試難度,怕人心不安。”
劉隆覺得言之有理,又道:“母後,我想把初試和複試的主持人調換一下,尚書台負責初試,朝廷臨時任命的官員負責複試。尚書令千石,臨時主持考試的官員怕都在千石之上。”
鄧綏沉吟道:“尚書令官秩低,多為寒族擔任,二公九卿二千石多為望族,怕有不妥。”
劉隆聞言,想了一下道:“這是我考慮不周了。我本想新添最後一道考核殿試,由母後親自主持。”
鄧綏聞言,糾正他道:“不是我,是我們。這個主意確實好,但現在察舉人數少,初試複試對於孝廉來說已是麻煩,再加一層隻怕他們不適應。”
劉隆點頭,道:“先按這樣實行幾l年,待這些人都習慣了再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