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 12 章 情意漸篤2(1 / 2)

被迫嫁給屠戶之後 邀之 6003 字 11個月前

午飯,吃的水芹炒木耳、拌平菇,烙餅和米粥。

秋日裡,家裡和門前的菜園子裡是收了不少菜,但多數都是準備曬乾菜過冬用的,這會兒就儘量不吃了,多挑著不耐放、不能曬製成乾菜或者外頭還鮮嫩的野菜來用。

水芹就是上上選,長在吳白河分流出來的各種小池塘或者溝渠的旁邊,隔了一茬又長出一茬的,現在也能吃到鮮嫩的。

水芹脆生、木耳柔嫩,吃起來清香無比。拌平菇是平菇焯熟後加辣椒麵、蔥花、芝麻、蒜蓉淋上熱油,和醬油、香醋一起調拌的,非常香辣下飯。

柳魚都一次吃完了一整張烙餅,家裡不同的飲食習慣互相影響著。

叢春花喝著前陣子李青山買來的大米熬成的米粥道:“這大米粥是挺好喝的哈。”

香甜醇糯,米香味兒十足,喝下一碗,身上熱騰騰的。

可惜稻米在他們北方米價貴,聽說因為南江府的水災,這陣子都快漲到二三十文一斤了。吃完這些,家裡怕是一時半會兒都吃用不起了。

飯後,李青山趁著今天天不好,村長家不用忙穀子的事,請了他來給家裡的穀子過稱。

外頭地麵還濕著,直接就在糧倉裡過稱。

稱糧食得用大杆秤,從秤毫中穿上一隻木杠,李青山和李青河兩個人抬著,稍稍脫離地麵一點,村長就撥秤砣讀數,他大兒子在一邊幫著記下。

忙活了有半個多時辰,這些糧食才算都稱完。零頭不算,一共兩千一百斤,合計要交一百零五斤的糧稅。

青州府的糧食種植基本就是“割穀種麥、割麥種穀”,麥子是冬小麥,這一時間段裡不必再種苧麻和棉花。

今年四月底十畝地的麥子產了有一千四百斤的糧食,他們青州府的人飲食習慣多是麥麵為主、粟米為輔。因此,這一千四百斤的小麥當時是都沒賣的,原是他和他娘一年的口糧。

但現在家中多了兩口人,這點麥子顯然是不夠了。李青山算了算,預備留下四百斤的穀子。年後,糧不夠的時候,就買麥子自己磨麵和稻米混著吃。

過完秤,柳魚帶上鐮刀、背簍和李青山一塊出門去。

昨個兒晚上下了一夜的雨,正是土好挖的時候,李青山想趁著這個時候把新分的那五畝地要用來堆肥的坑挖出來。柳魚跟他一起,幫著割點青草、收點落葉,堆肥的時候用。

這五畝地還是太荒了,播種了已有七八日了,旁的地裡早已出了小麥苗,一眼瞧過去綠油油的一片,這五畝地卻出的極稀疏。

對比之下,略顯淒涼。

李青山想得開,牽著柳魚的手往地頭上走,“不打緊,精心伺候幾年總會長出好莊稼來的。”

這人就是這般,凡事都愛往好的一麵想。柳魚一下笑了起來,覺得也是,至少有總比沒有要強。

李青山在地頭上挖坑,柳魚就在地附近割青草,他的活輕快且不急在一時,累了便坐在坑前歇著,給李青山遞遞水擦擦汗,叫李青山覺得勁頭滿滿的。

日暮而至,兩人回到家,關老太太和叢春花早已經包上餃子了,兩口大鍋裡也燒好了熱水,備著他們回來用。

這個天氣,柳魚隻洗了洗澡,沒敢洗頭。而李青山洗完頭後,還敢濕著頭發大喇喇地走出來。

柳魚從晾衣繩上取了條布巾給他,溫聲細語道:“天冷了,頭發要擦乾,不然容易得頭風。”

李青山彎下身子,頭伸到他跟前,意思不言而喻。

柳魚猶豫了一下,慢慢伸出手,幫李青山拭發。

李青山美滋滋的,臉上好不得意。

柳魚咬了咬唇,把布巾糊到李青山臉上去了。

李青山以為他是不小心弄上去的,可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人再有動作。李青山自己取下布巾,才發現那小壞蛋早已經跑遠了。

李青山咬牙切齒,心想晚上定不叫他好過!

地皮菜肥嫩,在鍋內微炒斷生後,放上一小把韭菜,和炒熟的雞蛋一起調拌了,再滴上一些麻油,味道就極鮮美,想必是今天桃源村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飯。

餃子蘸醋,配上一碗熱乎乎的餃子湯,吃的人身上暖烘烘的,心裡也熱乎。

飯後,李青山去後院打理菜地,柳魚喂完雞之後洗了洗手,接著去堂屋幫關老太太和叢春花一塊編草簾子,日子便是這般平常的過著。

又過了一日,天放晴了,地麵都乾了,家家戶戶都把還沒碾完的穀子搬出來曬。

李大伯、李青江、李青河幫著李青山一起,四個板車拉了一千七百斤的糧食去縣城賣。叢春花和柳魚跟著,路不好走的時候就從後麵幫著推。

粟米市價是斤四文,糧商收購新米價格在三文七分左右。因為出米率的問題,粟穀要比粟米便宜許多,糧商收購價是兩文錢一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