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頓了片刻:“我欲重開百家爭鳴之世,讓精於農學的,去管農事。精於工事的……譬如相裡先生,去管工事。”
“各行各業,各司其職。”
“朝中不再是法家一家獨大,撤銷宰相職位……”
他的話還未說完,飯廳裡已經是鴉雀無聲。
每一個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他,仿佛聽到了什麼天方夜譚。
“夫君,你是認真的嗎?”
嬴詩曼不敢置信地問道。
“當然是認真的。”
“我已經和扶蘇商量過此事,隻待陛下決策。”
陳慶痛快地回答。
嬴詩曼神情惶惶,她直覺預感到裡麵有絕大的凶險。
“前人給咱們留下了太多的財富,任由其在曆史中煙消雲散,實在太可惜了呀!”
陳慶歎息著說道。
戰國時期雖然諸夏殺得血流成河,但也是華夏文明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百家爭鳴,各領風騷。
出於對壯大自家學派的需要,知識傳播得越來越廣。
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先賢周遊列國,培養出了大批識文斷字,知書明理的人才。
彆的不說,光是墨家鼎盛時期門徒數以萬計,讓許多原本不可能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販夫走卒得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整個戰國時期,百姓的識字率達到了驚人的8%-10%!
始皇帝統一六國後,‘識字率’斷崖式下跌。
但他們不識秦字,不代表不識故國文字呀!
陳慶在雷火司巡查的時候,偶然間發現北地裁撤下來的民夫竟然有不少識字的。
少者百多字,多者三五百字。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很多人家中以前都是殷實百姓,加上參了軍之後,受過一些普及式的教育,讓他們辨識軍令。
如此一來,識字率自然大大增加。
不光六國如此,秦軍中的識字率同樣不低。
就像立下大功的伍長龐國生,偶然聽到將軍念了一句兵法,立刻牢牢記在心裡。
殺敵可封爵,有了爵位就想當官。
這其中的最重要的門檻就是識字。
因此在大秦的軍隊中,可不都是什麼莽夫、大頭兵,他們對於學習識字的熱情非常高昂。
“夫君,這樣能行嗎?”
嬴詩曼憂心忡忡地問道。
“怎麼不行?”
“你知道天下的破落貴族有多少?”
“大秦這些年南征北戰,積攢下多少有爵位的富戶?”
“他們有了田地,生活富足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讓子孫後輩讀書!”
“你當是……”
陳慶欲言又止,沒好意思吐槽。
始皇帝因為焚書坑儒,被後世儒家史官冠上了愚民絕學、殘暴無道的罵名。
果真如此嗎?
焚書,焚的是詩經、列國史記!
但凡翻開詩經看一眼,裡麵的《楚風》、《衛風》、《鄭風》……
不焚它留著讓六國百姓天天吟唱,懷念故國?
坑的儒則更是活該了。
諸夏爭雄,殺得屍山血海才統一了天下。
這尼瑪的不坑了留著乾啥?
到了後世,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秦朝成了愚民、禁絕文化的代表。
反倒是張嘴就‘主子’‘奴才’,識字率不足1%的韃清變成了尊奉孔孟的‘好學生’。
嬴詩曼思量片刻,又要再勸。
陳慶擺擺手:“你不必說了。”
“此事就算明知不可為,也要硬乾!”
“錯過這個機會,越往後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