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鹹陽組裝的話,尚且能及時查漏補缺,或許能成事。
要是把船材順流漂泊而下,到時候裝不起來算誰的?
嬴政和扶蘇聽著身邊的竊竊私語,也想到了其中的難處,不由皺起眉頭。
“諸位。”
陳慶提高了嗓音:“模型造好之後,將其等比例擴大,算出各處木料的尺寸及形狀,標定編號繪製圖紙。”
“其中一部分小型構件,可以在鹹陽組裝試驗。”
“如此即使稍有差錯,最後及時修補,也出不了什麼大差錯。”
相裡奚第一個問出了心中的疑惑::“陳府令,尺寸怎能拿捏得如此之準?”
“要知道差之毫厘,則謬以千裡。”
陳慶胸有成竹地說:“此次由冶鐵司專門打造一批尺規量具,同一爐料所出,同一規格所製,務必做到不失一厘一毫。”
“再說……製造船材時,還可以留下少許餘量。”
“由工匠進行最後的修整。”
相裡奚沉默以對,並未被說服。
其中的困難,豈是那麼容易克服的?
“若每塊船材都要繪製圖紙,那……恐怕要上萬張。”
“裝訂成冊,都要數百本。”
“如何麻煩,不如……”
陳慶堅定的目光,讓相裡奚沒辦法再說下去。
“沒有什麼不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如果此法可行,給後來者省下了無數功夫。”
他停頓了片刻,感慨地說:“我一直認為,在座的各位拿的應該是紙筆,而不是斧鑿。”
相裡奚霎時間愣住。
秦墨的工匠也不知所措。
“你們是大秦最好的工匠。”
“各自都有著令人敬仰的手藝,有著驚才絕豔的想法。”
“大秦需要的,可不是一艘兩艘巨舟,而是千艘萬艘!”
“既然如此,為何不依照弓弩、兵甲的製造之法,總結規章,記錄其法。”
“隻要圖樣傳達至船廠,派少數人前去指導,由地方工匠自行營建。”
“如此可省事千百倍!”
陳慶認真地說:“陛下連內府中珍藏的千年大木都拿出來了,若我等僅獻上兩艘巨舟,而不得其法,對得起陛下的一番苦心嗎?”
始皇帝讚同地點了點頭。
巨舟長三十丈,體型龐然山嶽。
弓弩卻要小得多,將作少府造了無數,早有規章定製。
如果真能把這樣的模式照搬到興建巨舟上,那作用可就大了!
他不知道什麼標準化、工業化這樣的名詞,但是憑借著帝王的本能,隱約感覺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意義。
“陳卿所言有理。”
“就依此法而行。”
“爾等儘管放手施為,即使……”
“廢了那兩根大料,寡人也不計較。”
嬴政大方地說道。
“多謝陛下隆恩。”
陳慶眼底閃過喜色。
相裡奚的擔憂,他同樣考慮過。
大秦的工造製度離標準的工業化生產其實已經很接近了。
這臨門一腳,不踢開實在太可惜!
而且秦墨的工匠在後世每個都是專家、教授、院士,他們更應該做的是科學研究,高屋建瓴的提供指導意見。
鹿、鶴二人鬆了口氣,不約而同看向對方。
瞧吧?
要論奸詐,還得是陳府令!
造出巨舟有功,造不出來也無過。
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陳府令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