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第一五七章 建文新政(2 / 2)

本在謹慎對待光幕的解縉聽到這裡,整個人都熱情了起來:“我覺得井田挺好的!我的萬言《太平十策》……”

朱元璋也記得這件事情。

還記得自己當時便是看了這萬言書,覺得字又多,內容又迂腐,於是根本沒有記錄下來。

但是老朱這個人吧,也不會非要打擊臣子的一片心。

便把這事情按在心底,不說了。

雖然朱元璋沒有說話,這時候,稍稍冷靜下來的解縉又開口向肯定沒有看過《太平十策》的朱棣描述自己的心血:

“臣認為,井田製固然好,但要因地製宜。江南地狹,不可以單純用井田,這樣勞民而不易成;所以,應當改為均田之法。但也不要拘泥於方裡而井。”

當他還想再度解釋的時候,朱棣微笑著打斷解縉:“大紳,我們先聽她說。”

光幕在洋洋灑灑地說:

【方孝孺早就想搞井田了,當建文即位就把他征召來給自己輔佐時,他的好友王叔英寫了一封懇切的信去提醒他。

即《與方正學書》

天下之事固有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亦有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如夏時、周冕之類,此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類,可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也。

王叔英提倡因時製宜,覺得周禮Ok,井田不Ok。

方孝孺馬上就要影響天下大勢了,王叔英擔心好友行差就錯,便把這藏在心中許久的話寫成了警告信。

並認為,趕在出事前提醒比出事後提醒更重要。天底下沒有比他對方孝孺更忠心、更愛護他的人了。】

鬱新不禁讚歎道:“此誠君子也!”

解縉也很欣賞這樣的人:“不錯,君子坦蕩蕩,有什麼事情,便該公開說出來。”他又冷嗤了一聲,毫不客氣地說,“遜誌先生,迂腐也。”

認為解縉也很迂腐的朱元璋沉默了。

看來的迂腐也有鄙視鏈。

【方孝孺反駁了他的好友與其他“流俗人”,寫了《與友人論井田書》,書中尖銳的駁斥道“井田之廢,亂之所生也。欲行仁義者,必自井田始。”

並認為王莽之亂,和施行井田無關,不改井田他也會失敗,因為他欺負漢室孤兒寡母、本就引發了眾怒。

——我知道各位友友看了很想笑,但先彆笑。我們繼續。】

在場的幾乎所有人,都不禁“啊”了一聲。

難道沒有關係嗎?

朱權:“這不就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嗎?”

皇子們,也是需要根據老朱的要求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進行一些評價的。雖然現在聽了很久光幕的科普,逐漸對秦始皇等皇帝的認知產生了一些改變。

但——他朱權當時讀到唐太宗的故事時,可是悄悄寫了小抄,覺得他劫父臣虜,殺兄及弟,亂弟之婦。

其毒至虎狼之殘狠未若也!

天下之人皆慕其德,忘其惡,唐之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原始於太宗也!

才會君不君、臣不臣,有藩鎮之禍,五代之亂。

後代之人若學唐太宗,全都是昏庸之主!

朱棣呢,也在認真回憶自己的小抄。

昔日趙匡胤受周太後恭帝禪,豈料三百年後,賈似道貪於權利於立幼,卒至覆國,是其初取自孤兒寡婦之報……

宋兵師入京城,兵不血刃,列國聞風而降;元兵峰所至,降者不殺,過江以來迎降恐後,市井依然,是亦其初不肯多殺之報也。

——糟了,好像都是會被後輩嘲笑的想法!

朱棣明智地保持沉默。

不像朱權那樣,叫得理所當然。

【王叔英也是個很出名的建文馬仔。

他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寫過一道著名的《資政八策》,收錄在名臣奏疏裡。

第八策提到了井田製:

今欲繼先王之治,必當酌古今之宜,定天下之製,亦惟合乎天理,以適乎人情可也,豈可顧人情之私而違乎天理之公哉!

陛下如欲擇其可者而行,惟在斟酌損益,使不違乎古之意而宜乎今之俗,則無不可行者,若欲顧人情之私,則必違乎天理之公矣,其何以行之哉!

今姑以製恒產一事言之,如先王井田之製,固難猝行,若如後世均田之法、限田之製,宜可行之於今者。】

解縉擊節稱讚:“說得真是太好了!”

他覺得自己和這王叔英,已經成了心之友。

之前怎麼就沒發現有這個人惺惺相惜呢?

【嗯,概括一下:因時製宜、倡導均田製、彆被人情之私影響。

什麼是人情之私?

可以理解為廣義上的人之私心;

可以暗指方孝孺對朱允炆的影響;

可以解讀成王叔英提前給建文打預防針:老大,你彆太信我那魔怔人好友。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反正是模棱兩可、混沌、沒有定論的。

這道奏疏有兩個特征。

1、它是確切呈到了建文麵前的。

2、建文根據裡麵的很多建議執行了具體的施政,比如說僧道限田問題。

——可建文也沒有把均田製付之於施行。

就像井田製。

所以,最最準確的對建文時期的“井田”問題描述是——

方孝孺想搞井田。

方孝孺有“極大可能”和建文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Ove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