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四大發明:印刷術3 農學家王禎,你可……(1 / 2)

當白紙翻轉過來的時候, 人們看見紙上印刷工整的黑色文字,握拳激動萬分。

無怪乎之前展示給他們看的那些木板,上麵的文字都是黑色的。原來那是已使用過的木板。

而文字的黑色, 則是墨汁的殘留。

劉徹發現, 印刷術的刻板與印刷過程, 確實與印章的使用十分相似。

區彆隻是在於刻的字更多、印的位置相反。還有陰文、陽文的不同。

嬴政也明白印刷術與石碑刻字之間的聯係了。或者不如說是, 理解得更為透徹了。

石碑的碑文,通常是陰文正字,而雕版印刷的文字則是陽文反字。

如果要拓印石碑,就要在紙上蘸墨。到此處的雕版印刷, 則是往木板上刷墨。

這種“雕版印刷”的技術十分簡單, 許多人看過一遍之後,很快也就學會了。

腦子學會,手會不會另說。

儘管還沒有開始嘗試, 但也可以預料到, 簡單的過程中,興許還會遇到一些小麻煩。

而在這個時候, 視頻也轉化為天音敘述。

【雕版印刷術是一種偉大的創造, 同樣的文字內容隻需要雕一次木板, 便能夠印出許多部,比起手寫快上不知多少倍。五代與宋元時期, 雕版印刷術全麵繁榮。當時一版可以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的書, 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然而,這樣的刻版費時費工,存放又占空間,還會因為變形、蟲蛀而損壞。倘若發現錯彆字,經常還需要重新刻版。如果是印量少的書, 則更加不劃算。而且每印一種書,都要雕一次木板,這樣耗費的人工還是很多。】

範蠡、子貢、墨子、魯班等人,聽到這裡各自暗暗驚訝:這樣還費時費工?

耗費的人工很多???

他們沉思半晌,默默回想自己時空裡的“手抄”速度,不禁兩行熱淚。居然還有更省時省力的?

劉徹與嬴政,也是眸中一亮。

後人不愧是後人,在省時省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肯定還有更加高效神速的方法。

那應該便是“活字印刷術”吧?!

這些人都想到這裡,腦海裡也隨之飄過先前的圖案,那是一個個刻有文字的小方塊。

回想起來,那些文字也是凸出來的“陽文”。

果然,天幕上的畫麵,轉化為與他們腦海裡的十分相似的圖片,也就是文字小方塊。

那些文字小方塊的材質,看起來並不像是木頭的質地,似乎更像是一種泥製的。

在圖片的右邊,浮現出“活字印刷術”的字樣。

【宋代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一種膠泥活字印刷術。這種方法是用膠泥刻字,一個字刻一個印,然後用火燒之,讓膠泥變得堅固。沈括的《夢溪筆談》就有記載:“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燒製好膠泥之後,準備一塊鐵板,在鐵板上鋪一層鬆香、蠟與紙灰合成的粘合劑。然後將刻有文字的膠泥依次排放。等到粘合劑冷卻,就用平板將字麵壓平,讓刻字膠泥在鐵板上固定住。最後便是如同雕版那樣,開始印刷了。】

魯班連連讚歎,豎起大拇指:妙啊!

這樣的活字製版,可以隨時拆版、拚版,這些刻有文字的膠泥,甚至還可以重複使用。

不僅如此,肯定也更加利於存儲。

比起雕版印刷術,這樣的活字印刷術,確實是更好、更妙,更上一層樓!

範蠡與子貢也禁不住點讚:絕了。

不錯!太好了!他們還覺得,自己可以同時準備兩塊鐵板,一塊付印,一塊排版。

如此輪流排印,便更加高效!!

孔子欣喜地點點頭,他之前還在想,有些書的字數那麼多,要雕好久好久才能雕好。

活字印刷術,不錯!!

範蠡:是的。我之前在想,要是哪部書隻印了幾次,市場反饋不好、不再印了——

那雕好的木板,豈不是白雕?!

範蠡看完“雕版印刷術”之後,便想到了這些。如今他又看見“膠泥活字印刷術”。

膠泥的材質,會不會容易碎呢?

範蠡是要經商、批量生產,自然便要考慮到在這些過程裡,方方麵麵的細節與問題。

隨即,隻聽一陣天音,徐徐道來——

【由於是用土來燒製,因此泥活字是很容易破碎的。後來,元代的王禎將泥活字改為木活字。這種方法是先在整塊的木板上刻字,既而將木板逐字切開,切成小塊,修理整齊後便可使用了。】

【王禎的這種木活字,用來印刷六萬字的《旌德縣誌》,一個月可以印刷一百多部。】

範蠡先是會心一笑。

聽到後麵,他微微一怔,六萬字的內容,一個月可以印刷一百多部。這是何等神速?

他思考了下,因為還沒有使用過雕版印刷,所以隻能與手抄的速度進行對比。

比手抄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改良後的“木活字”,確實應該會比原先的“膠泥活字”更加耐用。這也是效率與成本問題。

墨子:木活字,倒是不錯。

而且先在整塊的木板上刻字,刻完了再切成單獨的文字塊,這種思路也非常好。

聽起來,印刷的速度也是非常快。

但是為啥你們從“膠泥活字”到“木活字”,居然要隔了朝代那麼長的時間啊?

——膠泥活字,是宋代的畢昇。

——木活字,是元代的王禎。

這兩個朝代要是不挨在一起,那就更說不過去了。或者該不會是宋朝跟秦朝一樣短命吧!

魯班:附議。明明“雕版印刷”就是用木板。

為啥從“膠泥活字”到“木活字”要跨越朝代?

他們忽然同時想到了一個可能性,難道膠泥活字或者活字印刷術,存在某些局限性?

然後,在那些時期,其實還是用雕版印刷術比較多?仔細想想,不無這個可能。

蒼穹之上,出現一種排字的“轉盤”。

那是一種簡單的裝置,由底架承托著一個圓形的轉盤,轉盤裡擺放著活字字模。

伴隨著天音與仙樂,轉盤兀自轉動的時候,響起一陣清脆的、哢哢的音效。

【除了“木活字”之外,農學家王禎還發明了一種排字的轉盤,我們稱其為“轉輪排字盤”。】

天幕的畫麵放大,可以清晰地看見“轉輪排字盤”裡麵,木活字依韻擺放。

隨後,轉盤哢哢地轉動起來,一隻簡筆畫卡通右手在上麵移動,檢取所需之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