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忍了,哪裡有其他人說話的份。
【匈奴當然不會這麼弱,說起來衛青會被後世有這樣的誤解,太史公是要付一點責任的。
作為現今依然最具參考的史書之一,太史公所做的《史記》在裡麵講明了衛青功績的同時,也發泄出來太史公本人對衛青的嫉妒,和不滿。
比如在記錄衛青功績的時候,雖然記錄了大體的戰況戰績,但也有不少的地方被一筆帶過,許多事情讓人看得不慎清楚,隻是一個數字描述,總會讓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認為自己也可以。
而這份記錄不清,是太史公不能記錄清楚嗎?也不是,在同為將軍的李廣傳記裡,因為偏愛太史公連他殺了幾個小兵都記得一清二楚,因此李廣在後世也有了很大的名氣。
在加上太史公還把,衛霍二人寫入史記中的《佞幸列傳》,這是一篇借佞幸之事跡警醒後人,重用奸佞的弊端的文章。
因此後世其中有一部分頭腦不是那麼清醒的人,他們看李廣記錄如此清楚,看起來厲害極了,衛青的記錄模糊不清,又被列在佞幸傳裡麵,加之當殺敵人數一口變成一個數字時,人們就不會再決定驚奇,反而覺得正常。
因此許多人都推崇李廣,認為李廣是有大才華的人,隻不過是因為衛青比較幸運,有個皇後姐姐,才被放在了大將軍的位置上,要是李廣也在同樣的位置上,李廣未必不能有一樣的功績。
每當有人反駁的時候,還會拿出史記說事,例如:太史公都把他們列進佞幸列傳,肯定是他們不行。
對此,我隻想說能不能不要歪曲彆人的語言啊!給我好好看看史書,和讀書看重點啊!
剛剛說了太史公是要付一點責任的,這個責任一來自記錄不夠詳細,二就是把人寫進佞幸列傳,言語稍有偏頗,但人家該記的功績還是記了,評價也沒有亂給,寫完書也說了,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而其中的偏頗,隻能說人非聖賢,在時代的局限性下,又在沒有其他史書流傳下來的情況下,他能做到這樣已經算不錯。
再者寫進佞幸列傳,縱然有太史公的嫉妒和偏頗,但並不代表太史公想貶他們兩個,當然了也可能是他想貶也貶不了了,在努力糾結之後,還是憋屈的寫了。
原文說的是: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翻譯一下是:從此以後,宮內被皇上寵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這些人都不值得一談。至於衛青、霍去病也因為外戚的關係而得到顯貴和寵幸,但他們都能憑自己的才能求得上進。
前麵的顯貴和寵幸,對比衛霍的功績,會尤為讓人不爽,覺得他在瞎寫,衛青霍去病得到功績怎麼可能是因為被寵幸。
難道不應該是殺的匈奴人嗷嗷亂叫嗎?
但從太史公的角度來看,要是沒有外戚的身份這兩個出身低微的家夥,怎麼會有能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把他們放進這裡麵對於他來說是正常的,到未必是心存詆毀。
畢竟太史公本人也是世家出身,世家什麼德行大家意會一下。
而且我覺得這句話的重點應該放在後麵,他們是憑自己才華求得上進。
劃重點才華。
也就是說就算都寫進佞幸列傳,太史公還是認為他們有才華,甚至我覺得這篇文最後的想表達的重點,其實是用衛霍二人踩之前的人。
太史公想要批判的也不是他們兩個,而是漢武帝劉徹,但估計是還惜命,不敢明目張膽的批。
隻能借用最得寵,又最有功績的兩個人,來諷刺皇帝,你看你都寵的些啥,你以為誰都是衛霍嗎?
可惜這些精髓,在後世人看來,就變成了衛霍沒什麼能力,全靠外戚的身份。因此這也是太史公頗為被人詬病的一點。
隻能說什麼人看什麼事,會這樣想的多是文官,或者酸儒,和不入流自身沒本事就像拉衛霍二人下來,覺得他們也是沒本事的佞幸,畢竟自己做不到當然也希望彆人做不到。
像武官一類的對衛霍二人,都是多有讚賞,也正是因為他們知道打仗有多難打,匈奴有多難打。
也會有人拿王維的事說是事,在他的老將行裡有這樣一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這句話你單看是不是覺得衛青是個幸運兒,李廣太慘了。
但是哪裡有人讀詩單看一句,不看背景,不讀全部的。
這首詩是也是用來諷刺統治者賞罰蒙昧,冷酷無情,是王維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穿梭士兵將校軍隊生活之間,發覺軍隊之中存在很多不合之處的不平之作。
不看史書,不讀全詩,斷章取義,說的便是如此了,也是可悲。
說到這裡,我們也順便提一下李廣,畢竟這位是太史公的心頭好,因為被太史公高高的捧起,一直被後世文人墨客追捧,到了現代又因為“好像”名不副實,而被踩到泥裡的李廣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隻有了解了李廣的生平,才能讓人更清楚的知道李廣為什麼被高高捧起,現在又為什麼被踩在地裡,也方便和衛青做個對比。
讓人明白為什麼成功的是衛青,而不是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