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樣李廣的行軍放鬆,注定了他不可能和衛青一樣帶領士兵大規模作戰,不然這種鬆散的行軍模式,匈奴人一來個夜間偷襲,漢軍就無了,或者還沒偷襲,漢軍就因為補給吃喝拉撒等問題發生事故,無法繼續行軍了。
也是因為這樣的作戰放鬆,李廣在曆史中有記載的帶兵人數一直不算多,最多的就是龍城一戰,李廣帶兵一萬。
但也是這一戰,李廣士兵全輸自己也被俘虜,而在對比打左賢王是李廣帶兵四千卻能支撐四萬人兩天,等來張騫救援,這就很能對比出李廣帶兵多少的差距。
而且李廣還特彆喜歡打逆風局,對麵越危險,他打的越好。
比如史書裡說他覺得自己遇見了老虎於是射箭能中,但是發現老虎是石頭後,他就怎麼也射不中石頭中了。
再比如匈奴幾百騎追李廣,李廣都能跑掉甚至反殺對麵不少人,還有一直重複的四千打四萬,雖然沒贏,但也沒輸,殺的匈奴人也遠超過己方的死亡數量。
可見李廣的性格屬於,越到絕境,越能打的類型。
而絕境往往意味著損耗,如果李廣才華在高一點,他可以反推對麵,那麼他封侯未必沒有指望。
但很可惜他的才華還不足以彌補他帶兵能力上的缺陷,因此他打仗往往損傷了很多,卻也隻能和對麵打個平手。
這種相當於和對麵一換一的戰術,對於漢朝來說是損失不起的,屬於功過相抵,因此李廣就總是得不到封賞。
講到這裡也會引起一個之前一直有提的問題,李廣運氣不好,又不被君上喜歡,衛霍外戚上位,掐媚獻上,被天眷顧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可實際上是這樣嗎?
不是的。
李廣的運氣怎麼可能算差,他一出生就是世家,雖然家中已經稍有落寞,但仍有祖上留下來的人脈和祖傳的弓學,少年時也曾成名,到了武帝時期也多是被信任的。
比如龍城之戰,最開始衛青領兵絕不算多,這場戰鬥啟用的更多是老將,其中李廣漢武帝劉徹絕對是賦予厚望的,畢竟當時漢朝能打的沒幾個,李廣又是老一輩武將的領頭之一。
在劉徹登基後不久就封他為衛尉,負責宮內安全,試想一個不被君主信任的人,能被安排到宮中負責這個,劉徹難道不怕死嗎?
想也知道不可能。
因此李廣在龍城之前都是頗為受劉徹信任的將領,再龍城時也曾經給予厚望,可惜李廣沒有拿下實績,而衛青那下了,劉徹多實用主義的一個人啊!
他就是誰好用,用誰。
如果衛青幸運他就不會是私生子出生,少年牧羊,成年做騎奴,而該和李廣一樣出生世家,飽受信賴。
同理的還有霍去病的幸運,後世文人隻看到了霍去病的幸運,說他在深入匈奴時從不迷路,卻沒看到他收編匈奴人,任用他們作為向導,帶領軍隊前行,隻將這一切歸功於幸運,這豈不可笑。
這樣一看,李廣有的優點,衛霍也有,李廣沒有的優點,衛霍還是有,這一對比,成功的會是衛霍也不足為奇了。
不過李廣不能封侯除了能力,還有的另一個因素是,他的政治情商並不高,比如之前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跟隨周亞夫所獲得的功績絕對是足夠封侯的,但他卻私自接了梁王的軍印,導致犯了錯不得,回朝後就沒了封賞。
還有他的性格狹義氣量小,再擔任右北平郡守的時候,為了報複曾經攔下他馬車的霸陵縣尉,帶著他一起去右北平上任,然後就殺了人家,還和漢武帝上奏這件事謝罪。
這時候李廣在駐守邊境,死的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劉徹就好言放過李廣,但你要說劉徹心裡好受嗎?那肯定是不的,你早不說晚不說,這個時候說,這不是逼他一定要原諒你李廣,劉徹能受這種氣。
因此越來越不喜李廣疏遠他。
最後李廣為什麼被眾多現代踩入泥裡,很簡單因為吹的太過了,自漢以後的人,非常喜歡用李廣來吹自己。
比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漢家自失李將軍,單於公然來牧馬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還有之前天幸那句等等諸如此類的詩歌,將李廣描繪成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讓人心馳神往,忍不住一探究竟。
可真仔細去看李廣的戰績,那是牛皮吹得震天響,一看戰績“二點五”,再加上古代文人,吹李廣,就吹李廣,還特彆喜歡拉踩衛霍,這一下可就捅婁子了。
現今大家看史書講究去繁化簡,就看你這個具體戰績怎麼樣,比如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的飛將,再教科書上一直指代李廣,但大家一看史書,不對啊!
奪回陰山的不是衛青嗎?和李廣有什麼關係,肯定是假的人家說的是衛青,然後就開始拉踩李廣,畢竟李廣的戰績對比衛霍二人實在名不副實,這讓喜歡這兩位的“一些人”尤其不爽,之前文人怎麼誇讚他,今人就怎麼貶斥他。
但實際上,王昌齡這句詩的飛將一詞一直沒有定論,有說是衛青的,也有說是李廣的,還有一種是說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無論那種說法,除了王昌齡本人也無人得知了。
以此來嘲諷李廣鳩占鵲巢,屬實毫無意義。
而包括太史公在內的人,誇李廣,實際上都是在接著李廣表達自己的愁緒,之前看到有個人說的好啊,衛霍功績太大了,所以文人們自覺自己比不得他們,但是李廣的功績有,卻並沒有強到離譜,大家都覺得自己可以成為李廣。
加上李廣明明有功,卻一直無賞,天然就有種悲劇的色彩在裡麵,這正是文人所喜歡的,特彆在一聯想自己的處境後,這種感慨就更大了。
我簡直和李廣一樣,都是生不逢時,又是不被任用,我真的太可惜了,這樣的感慨留在每一個不得誌的文人心裡,人一多,你一句我一句,李廣直接成了不得誌的代名人。
簡直慘兮兮,人這輩子就恨自己沒封侯,後世人還要反複拿出來說,慘啊!
最後在總結一下,李廣這個人絕對是有本事。
他鎮守邊境擁有多年和匈奴對戰的經驗,在一百打三後還有他遇見匈奴千人部隊,卻憑借著自己對匈奴人的理解,不費一兵一卒返回漢營,加上史記中屢次提起他對匈奴人十分熟悉,能依此反擊匈奴,足可見他對於如何打匈奴也有著一套章法。
雖然為人狹隘肚量不大,但他也能和士兵同苦同樂,得到賞賜就分給部下,在缺量斷水的情況下,士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喝他不喝,一生家中都沒有多餘的錢財,不談購買家產的事情。
因此他率領士兵都願意為他效死,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古代士兵在他們看來,能和他們共苦的將領了便是極好的將領,而李廣多年的鎮守,也確實讓他所安守的地盤,過上了安穩日子,就這點而言足夠百姓感激他,願意在他死時為他哭泣。
但很可惜,李廣在才華性格中都稍差一點,他願意和士兵痛苦樂,卻忘了軍紀言明,反而死傷更多,對於李廣而言未必不是一件難過的事情。
古代的文人便是看中李廣的這一點,著重突出了他性格和差一點的局麵,才出現了李廣運氣非常不好,和李廣很強的說法。
這裡也有人說太史公偏心李廣的,確實太史公偏心了。
但這份偏心李廣未必想要,而且該說的性格戰績,太史公也沒有隱瞞如實記錄,就說詳細了那麼億點點,就抓著這裡說太史公是公知也有失偏頗。】
……
李廣聽完天音陷入沉思,他之前一直沒有想過自己的作戰方法有什麼錯誤的地方。
雖然傷亡過大,但每次敵方的傷亡也同樣慘重,士兵們也非常樂意這樣,可如此卻是掉了西瓜撿芝麻嗎?
在李廣沉思的時候,主父偃見李廣麵色仍然不好,還以為他還在為後人的汙蔑而難過,覺得看在同僚的情誼上安慰一番。
“衛尉後世有誣著,讚美亦是不少,雖不得封侯卻流芳千古,此乃大福。”
李廣聽了沉默的看了對方一眼,他這輩子就一個封侯的願望沒實現,還被後世鬨得沸沸揚揚不得安寧,還上了什麼教科書,被人誦讀,這簡直是在扒李廣的臉皮。
就這樣還有主父偃還要恭喜他,難怪後來被陛下嫌棄,做官做成這樣,一點臉色也不會看,簡直差勁。
李廣想著最終因為今天刺激過大,選擇了平穩的方式問候對方:“這福氣給你,你要不要。”
主父偃微笑:“吾有了。”
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