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張仲景相關史書記載, 其實很簡單。
個人認為原因大概有兩個。
1、是張仲景在漢末擔任職位為長沙太守,太守這個職位是一郡之長,官位不算太高, 但也絕不低。
在這個職位上,張仲景作為太守, 並沒有特彆突出的政績。
起碼比起《後漢書》中記載的諸如任峻、蘇則、倉慈等人要麼政績卓越深受百姓愛戴,要麼留有戰功, 最次也是作風鮮明, 跟擁有獨特的記憶點的太守相比, 他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因此若是以太守的身份,張仲景很難被列入傳記之中。
這裡有人要問了, 張仲景本來就不是以治理郡縣出名,人家是以醫術出名的,《三國誌》中不是有方技傳嗎?
同名的建安三神醫之一的華佗, 解夢師周宣,樂師杜夔等人都被記載在內, 沒理由三神醫之首的張仲景,不被記載啊?
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了。
雖然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曆史是人民創造的。
但在古代, 在古人眼裡曆史無非就是王侯將相。
相關記載也是多偏向於此,所以史書又被後人戲稱為帝王將相的家譜。
那麼理解這一點, 關於張仲景為什麼沒以醫師的身份, 被記載就很好理解了。
在張仲景從醫的生涯之中,他並沒有和什麼達官顯貴接觸過。
最為顯貴之名的人物, 也不過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其官位不過侍中,相關記載都是合轉或是出現在他人傳記之中。
給他治過病, 並不值得後世寫史書的人大書特書,因此張仲景也就沒有以醫師的身份被記載。
畢竟上訴方技傳中出現的幾位人物,華佗給曹操治過病(雖然被殺),杜夔給曹操奏過樂,任太樂令,周宣給曹丕接過夢……
他們中無論那位都和位高權重著有過交集,就算沒有相關傳記,也會在其他人的列傳中零散的出現,而不是如張仲景一般,連客串的記載幾乎都沒有。
唯一一次出場,好像還是三國演義中張鬆見曹操稱,醫有張仲景。
但三國演義一向被譽為文學作品,是三國曆史的同人。
其作者羅貫中更是元末年間的人物,在他的年代,張仲景的相關傳記已經被補全,他知道張仲景並不稀奇。
說到底百姓的命,在古代就有如沙土螻蟻一般,風一吹就散了,誰會卻專門記載給百姓治病的人呢?】
“神仙的意思是,俺們做的這些沒用嗎?”
天幕下深受張仲景恩惠的長沙百姓,踐行著自己的諾言。
家中小有餘錢者自備紙筆,將張仲景的相關事件和自己受到的恩惠,大書特書寫入家譜中。
沒錢的百姓,大家就一起湊一湊,買了紙筆,請了村裡最好的秀才,口述內容讓他幫忙潤色記錄下他們印象中的張太守。
隻是事情才開工到一半,天幕中仙人所說的話,就如一盆冷水般潑到了百姓的身上。
是了,他們不過卑賤的人,命比紙薄,為他們治病,張太守是撈不著什麼好處的,連寫史人都不肯記太守。
張太守現在出名了,貴人們肯定回來找他治病,恐怕過不了多久,太守就要離他們而去了。
想到這裡百姓們,不禁陷入了沉默,長沙內最好的醫生便是太守,無數人受他恩惠,身上的疾病被其治愈,一想到太守之後會走,就忍不住悲從心來。
“那我們還記不記啊……”
沉默的氛圍中,有人悄悄發問。
要是之後有史官記太守了,他們還記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
“記,為什麼不記。”
“我家貧,當初家中老母生病,幸得太守相助,為家母看診得以活命,太守的恩惠,我是記得的,本無以為報,願留下幾句言語,讓子孫後人記得這件事情,有朝一日報答太守的恩德。”
“這話說得中肯,我家也被太守治過,太守真神醫也,一旬藥下去,我身體就病愈了,太守的恩德我也是要記的。”
……
能聚在這裡請秀才寫書的人,大多受過張仲景的恩德。
雖先前沮喪了一下,但最後還是一致決定史書寫歸寫,和他們記下太守的恩德,傳頌給子孫後代聽並不衝突。
尤其是在聽完大家討論的秀才說,史官在寫書的時候會收集民間相關傳言來編撰史書。
大家就更開心了,爭先恐後的和秀才,說自己與太守的相關事跡。
雖然詞彙並不豐富就是了,來來回回就是神醫、病一下就好了、心善、恩人……
但並不豐富的詞彙,表達出的確實一片真摯的心。
……
“天幕這話說得有趣,要是沒人記,這張仲景又怎麼會傳到後世,之前她不就提到了王叔和,記載過張仲景嗎?可見有才之人是不是被埋沒的。”
劉徹撫掌在聽到能被列為醫聖的張仲景沒被記載時,他頗感意外,這麼個人才,怎麼會沒被記下來。
在聽到史書乃帝王將相之家譜時,又有所明悟,隨後而來的是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