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聽得一肚子火,“大漢江山是我九死一生打下來的,憑什麼不能分封給我的子孫?”
“我的兒孫是蛀蟲,呂氏一族又是什麼?不一樣是蛀蟲?”
【同理,呂氏一族也是。】
【但他們稍微比諸侯王們好一點,沒有那麼多的封地,也剝削不了那麼多的百姓,且他們知道自己受之有愧,在呂後死後戰戰兢兢,不像諸侯王們那麼理所當然——天下是我老劉家的天下,我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但隻有我能折騰,彆人不能越俎代庖。】
【這,就是齊王起兵的最主要原因。】
齊王不解。
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齊王不解,其他諸侯王更不理解,甚至功臣宿將們也不理解。
君主將自己子孫分封諸侯王,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事情,而諸侯王們也因為將天下視為家,一旦天下有難,諸侯王們便會第一個站出來保家衛國。
這是千百年來約定成俗的事情,怎麼到了天幕那裡,就成了有些一言難儘的決策?
【而功臣宿將們,也默認天下是老劉家的天下,所以齊王能一呼百應,而呂氏卻是眾叛親離。】
【呂氏一族的覆滅,不僅僅是因為呂氏子弟的愚蠢,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姓呂而不是姓劉。】
蕭何心情極為複雜。
天幕果然是天幕,一針見血點出呂氏一族敗亡的真正原因。
——如果他們姓劉,再怎樣專政也不會有大臣諸侯的不滿,更不會落一個滿門被屠的結局。
呂後依舊不意外。
她抬眼看天幕,天幕在翻滾,而她的眸色也在翻滾著,伴隨著天幕之上最後一個呂氏子弟倒下,她眸間再無一點色彩,隻剩下一片濃鬱的黑。
而此時遠在千裡之外的劉邦,聽到這句話徹底坐不住,“呂家人就是被自己蠢死的,跟他們的姓氏沒關係!”
——天幕的話動搖了他統治天下的法理。
【因為漢家江山是劉氏一族的,所以功臣宿將們更傾向幫諸侯王,而不是幫呂氏。】
【呂後在世時,他們畏懼於呂後的威勢,不敢有半點不敬念頭,但一旦呂後崩逝,他們便會瘋狂反撲。】
【這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外戚專政,注定不被世人接受,要麼篡位登基,要麼不得好死,沒有任何緩衝的餘地。】
“篡位?”
劉邦跳腳,“他們也配?!”
【呂後顯然沒有打算讓呂氏一族篡位,娘家侄子雖親,但親不過自己的子孫後代,她把呂氏一族提到高位,一是扶持娘家,二是天子年幼而群臣強勢,若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娘家作為靠山,年幼的天子根本坐不穩天子之位。】
【但呂氏一族辜負了呂後的期望,同樣,大臣們更是辜負了她。】
“放屁!”
劉邦越聽越覺得天幕偏心呂後,“我對臣子有知遇之恩,封臣子高官厚祿,她有什麼?”
“陛下說得對。”
灌嬰頷首,“陛下對臣有知遇之恩,臣縱百死也難報萬一。”
“呂氏專權,大漢危如累卵,臣如何能不站出來拱衛我大漢萬裡江山?”
“正是這個道理。”
陳平捋著胡須,沉吟片刻跟著開口,“天幕雖至今不曾點明聯合諸侯王的人到底是誰,但據臣推論,此人多半是微臣。”
“臣或許有自己的私心,怕齊王稱帝後清算微臣,所以才立了文帝,但是陛下,臣自始至終忠於陛下忠於大漢,臣有私心,但瑕不掩瑜,不曾辜負您臨終之托,將大漢江山完完整整的交給了您的子孫。”
“對,就是這樣。”
周勃道,“陛下,您知道臣是粗人,不會說話,但臣知道您是天子,您才是臣真正要忠於的人——”
“打住,少說好聽話。”
樊噲雙手環胸,“既然對陛下忠心耿耿,那娘娘殺趙王的時候怎麼沒見你們站出來?”
“你們不是忠於陛下忠於大漢江山嗎,怎麼連陛下最喜歡的趙王都護不住?”
樊噲早年是屠夫,後來跟隨劉邦打天下,與陳平灌嬰周勃他們一同出生入死,說句過命的交情都不為過。
放在以前,他根本不會故意刺他們,但自從得知自己的婆娘兒子是死於這些人手上,那些過命交情便顯得格外諷刺了。
——他把人家當兄弟,人家隻想對他斬草除根,他八/九歲的兒子都慘遭毒手,這種兄弟他還要個屁?扔了了事!
灌嬰/陳平/周勃:“......”
“陛下,你彆聽他們的,他們就是一群牆頭草,誰厲害聽誰的。”
樊噲道,“現在陛下厲害,他們對陛下表忠心,以後娘娘掌權了,他們說話能比現在更好聽。”
“樊將軍,你這便是遷怒了。”
陳平皺眉,“我對陛下之心日月可鑒——”
【為什麼說大臣們辜負了呂後呢,是因為呂後對他們非常不錯,給他們高官厚祿不說,還赦免過他們死罪,比如說,陳平周勃。】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重,有人向劉邦進讒言,說一旦駕他崩,樊噲就會帶兵誅殺戚夫人與趙王劉如意,劉邦大怒,派陳平周勃立斬樊噲,提頭來見。】
“陛下!您要殺我?!”
樊噲眼睛瞪得像銅鈴。
作者有話要說: 樊噲:我為陛下拚過命,我為陛下流過血,陛下為什麼要殺我!!!為什麼!!!
陳平:因為你手握兵權而且還是呂後的妹夫啊~~
講真,呂後真實美強慘,張良死在186年,樊噲死在189年,能幫自己的人死得早,之後的歲月就是她一人獨麵朝臣與諸侯,當然,還有想欺負孤兒寡母的匈奴~~
①: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儘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