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 33 章 接連半個多月,……(1 / 2)

接連半個多月, 韓玨都跟牛金在城外行善,她現在的主業就是做好事,連太學都甚少再去。

此番作為還是有效果的,居然都傳到了韓馥耳中, 他派兒子韓煜過來問問是什麼情況。

韓玨對此的解釋是, “聽聞涼州亂狀, 又見百姓流離失所, 我想著略儘綿薄之力救濟一二。”

這話說的是如此高尚大義,韓煜一時之間分不清真假, 這年頭就是世家大族也不會用做善事來博取名聲。

本朝以孝治天下, 以散家財的方式行善者寥寥無幾, 因為這根本就不可取。

“玨弟,行善要量力而為。”

“大兄提醒的是,”韓玨解釋說:“此乃一時之舉。”

見她不是頭腦發熱想要散儘家財,韓煜點點頭,又說道:“此前父親也曾為牛兄一事彈劾張常侍, 然陛下置之不理。如今牛兄雖然得以安然,但卻要謹慎行事莫要再惹出事端。”

“多謝伯父與大兄掛心。”

韓玨覺得自己與韓馥父子的關係就保持在這個距離即可, 他們父子可以想起來的時候來指導一二, 她不反對,隻要不強求。

韓煜繼續說道:“此事說起來,還要多謝司馬縣令能夠秉公執法。你既與其子有交情, 更是應當親自拜謝。”

韓玨再次點頭, “大兄說的是。”

她覺得韓煜可能自認是自己的指導老師, 不過他也是好意提醒,雖然很囉嗦。

怎麼與司馬朗相處是她自己的事情,韓煜想讓她巴結司馬朗, 這卻是不必。她與司馬朗已互為朋友,朋友之間無需刻意的討好。

韓煜離開後不久,司馬朗也過來了,顯然也是知道了她的所作所為。

“賢弟這是效仿屈子送米?”

他讀過史書,知道《史記》中有記載,說是楚國人屈原幼年時憐憫百姓饑苦,便偷偷的把自家的大米塞進石頭縫裡流出來,附近百姓見到皆來取米。

屈原是行善不欲為人知,自己則是大張旗鼓,韓玨自嘲般的搖搖頭,“屈子送米乃是真善,不求為名,而我……”

聽她居然坦誠自認為釣名,司馬朗反而愣了愣,士人皆欲為賢士,豈不聞“釣名之人,無賢士焉?”

然而沽名釣譽者眾,士人之間並不少見。但還沒有聽說有誰自認的,而且還自認的如此直白與坦然。聽起來反倒有種被逼無奈的委屈,他轉而開始安慰道:“賢弟何須妄自菲薄,你行善舉,終究是有百姓得了實惠。”

韓玨如此說並不是想要求安慰,不過司馬朗還真是心思柔軟啊!她隻是想表達一下自己急於求名的無奈與迫切。

她笑了笑,語氣輕快的說道:“司馬兄所言可以慰我心!”

司馬朗也麵容輕鬆的說道:“如此便好。”

繼而又道:“然如此行善,非長久之計。”

實力不允許,當然不可能長久,韓玨也知道,她心生感慨,“以己之力,不能持久,舉國之力,方可長遠。”

聽她這麼說,司馬朗不禁讚道:“賢弟今日行善於民,他日為官必將造福一方。”

他所言不是故作吹捧,而是真心認為韓玨有善心有能力。連日不輟的施舍,不是誰都願意做並且還能做到的,至少現在的他就沒有能力做到。

因為他沒有私產,而且父親的教誨是“小善憐民,大善憫國”。他知道父親的意思是像這樣散家財行善根本救不了多少人,並不提倡如此行徑。他覺得韓玨亦是知曉這個道理,所以才會說出這麼一句話。

韓玨可不知道司馬朗想了這麼多,隻是覺得他似乎有喜好誇人的習慣,隨即揶揄道:“司馬兄此次登門必是專程前來贈予美讚,玨愧不敢受。”

兩個人之間已頗為熟稔,被如此調侃司馬朗嚴肅的臉上露出一抹笑意,“賢弟不必自謙。”

他此次登門,關心朋友是一方麵,確實還有事相求。於是便接著說道:“我閒暇時根據算經編了一卷賬冊,需請賢弟得閒時掌掌眼。”

他隻是閒來無事把家裡的賬冊整理了一番,發現整理之後更便於管理。因著算經是韓玨所教,就打算讓她也看看有無需要改進之處。

居然對賬冊都有興趣?韓玨感慨司馬朗真是愛好廣泛,她欣然應允,“明日午後即可。”

司馬朗點點頭,“那我明日再來叨擾。”

送走司馬朗,韓玨還要去城外,現在涼州的流民數量已有增多的跡象。

不過流民隻是路過,並不停留,總的來說能抵達雒陽的畢竟隻是少數。

所以,每日裡還能繼續提供救濟,要有流民蜂擁而至,那還真頂不住。

看到她過來,牛金低聲說道:“半天時間,已經發出去了五筐,估麼著一天得十筐還多。”

十筐確實不算少,這說明每天有上百人來領黑麵包。不過來領取之人未必都是流民,還夾雜有京郊貧民。

念及自己的成本,尚能支撐,韓玨說道:“再看看過幾日是何情形。”

此時一佝僂的老者領完黑麵包小心翼翼的放入懷中之後問道:“義士,你們這吃食送到什麼時日,再過幾天可還有?”

牛金看著韓玨,對此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過幾日到底是幾日?

韓玨見狀開口說道:“過幾日還有,不過多些時日便不再有。”

聽到這樣的回答,老者有些失落,不過能領到食物已是幸事,又怎能奢望更多?

相比流民,自家已然要好上許多,還能回家去吃,至少不用顛沛流離。

流民們領完食物後,人手一塊黑麵包,或席地而坐或直接開吃。過往客商偶有側目,著實看不明白這些人手裡拿著啃的是什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