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何況到了他這個年紀,不得不承認記性遠不如年輕時。
人老了。
記憶力大不如前,卻對年富力強時的事情記得越來越清晰。
都說他狠辣,對於舊部武將毫不留情。他就是偏心,不希望兵變內亂再生。誰想到自己一死,內亂來得如此快。
不同於朝臣,對於孩子們,他真沒有那麼狠心。豈料在他死後屍骨未寒,僅僅兩個月,朱允炆就對叔叔們下死手了。
朱元璋心裡堵得慌。削藩是該削的,但不該是這樣削。
理智在說朱允炆繼位做了皇帝,手段狠一些是早晚的事。
情感上又接受不了,兒子們之中一死四廢。尤其是老十二朱柏善於書畫,翩翩儒雅,最後竟是用一把火自焚,那得有多絕望。
水鏡啊水鏡,世上還有比這更折磨人的東西嗎?
一盞茶時間,朱元璋心情忽上忽下,這變化烈度真叫老年人吃不消。
“說說吧,你有什麼想法?”
朱元璋放下了筆,終是抬頭看向在一旁杵著的朱棣。
朱棣真想把“蠢貨不堪為帝”一行大字刻到朱允炆腦門上,但忍住沒有脫口而出。
如今看來父皇必定寫過讓朱允炆繼位的聖旨。
假設把大實話講出口,豈不是直斥父皇喪子後老眼昏花才會選孫子繼位。
朱標剛剛死了四個月,父皇對他多年的偏愛,會愛屋及烏留給朱允炆幾分?
現在批評朱允炆,是會被視作直抒胸臆?還會被認定為沒有親情地落井下石?
哪怕聽聞建文帝的作為,但是耳聽終究為虛。
沒有過真實經曆,人的情感與意誌沒那麼容易動搖。特彆在皇帝的位置上,對做出的決定要全麵推翻,怕是需要多番考量或是更大刺激。
簡單說來,朱元璋如今推遲冊立皇太孫,不代表他心甘情願徹底放棄這一選項。
“兒臣不知。”
朱棣揣摩著父皇心理,心思急轉好幾個回合。
最終,惶恐半是茫然憋出了這一句,像是被突如其來的異常現象給狠狠衝擊到了。
永樂帝究竟是誰?
從水鏡評論裡,從五位藩王的遭難能窺見正確答案。
朱棣認為是自己的可能性很大。聽著水鏡總結的永樂帝功績,心底暗喜,這位帝王哪怕造反上位也是被後世認可了。
猜測永樂帝是自己,是有理有據。
觀察藩王之亂,最先被廢的是朱橚,自己的親弟弟。要說朱橚有野心,會去最先發難搶朱允炆的位置,他是不信的。
朱橚對軍政的興趣不大,倒是喜歡研究植物與藥物。在封地開封,編寫過《保生餘錄》。
前幾年,因為擅離開封地,被貶去雲南待過一段日子。
當時也沒多頹廢,還是繼續搞喜歡的事。組織人手,命隨性王府太醫李恒編寫了《袖珍方》。後來被召回,也是每天與植物打交道,誓要編寫出一本各地救荒為主的書籍。
像朱橚這樣的性情,能做不出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怎麼就被最先奪去封號,貶為廢人貶去雲南了?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新帝登基迫不及待想要除掉,但又猶豫不敢輕易下手的真正對象是誰,十之八九不是朱橚本人。
朱棣心中明白,自己與頭上的兩個哥哥朱樉、朱棡,對新君的威脅更大。倒是不知那兩位在藩王之亂走到哪一步棋?
話說回來,換成自己上位也一定會削藩,但絕不會操之過急且全麵打擊。
建文帝真的是蠢,不管是不是他手下出的主意,最後都要皇帝做決策。如果說一個皇帝連做決策也做不了,那就是任人擺布的傀儡了。
朱元璋卻對朱棣的回答不滿意。
“不就是一段後世影像,難不成能把你給嚇到腦子空白。你就說實話,對這水鏡有何想法!”
朱棣依舊沒提朱允炆。這種時候,他頗為沉住了氣,“兒臣確實察覺到一處異狀,請允兒臣用一用筆墨。”
朱元璋讓朱棣隨意用。
瞧瞧他能避重就輕講出什麼有用的東西來。如果不讓自己滿意,嗬嗬——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朱八八:誰讓朕吃一顆速效保心丸,朕要折騰他吃十顆。這話朕說的,玉皇大帝來了也不改。
——
古代,一周是一年。
明朝也如此,舉例:
《庚戌元日,元勳猝問曰,近曾登樓否,既而與之以詩三· 其一》 明 · 沈鐘
“夢回故國頻千裡,老歎流年又一周。”一周就一年。
——
——
朱棣在上位初期延續朱元璋海禁政策的史料:
《明實錄》:永樂元年(1403年)詔令:“緣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後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樂二年(1404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藏海船,交通外國,因而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有關部門)防其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