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十四章 。(2 / 2)

這些年,威望甚大的功勳武將或是自然老死了,或是半途被朱元璋給廢了。

經過一番權力更迭,等到永樂帝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本來不可用的官兵已經變得可用。

至於朱元璋最初打壓方國珍等舊部時,有沒有主觀上想過讓那些底層官兵有一天被繼任者所用,讓他們出使西洋?

水鏡沒出現前朱元璋想讓朱允炆繼位,朱允炆會搞七下西洋嗎?可能性很低。那也就不存在皇爺爺幫孫子安排得如此長遠。

有的事,看破不說破。

朱棣很懂什麼話不該講。

“哼!”

朱元璋冷哼出聲,似乎沒被這番話安撫到。

他又說,“厚往薄來是朝貢規矩。去往西洋耗費頗大,又當怎麼說?”

此問一出,朱棣正欲對答,卻被老爹瞪了一眼。

“你給朕安靜一會。”

朱元璋沒給朱棣發言機會,看向了其他兒子,“你們呢?有誰想說點什麼嗎?”

沒人立即出聲。

殿內氣氛越發壓抑,朱元璋的臉色也越發陰沉。

朱棡覺得朱棣這次恐怕要栽。

有的實情絕對說不得,必須揣著明白裝糊塗,而朱棣剛剛講出的那部分已然是在老虎頭上拔毛,惹怒了朱元璋。

此時,寧王朱權開口了。

“有關下西洋能獲得哪些錢財上的利益,兒臣私以為不必太擔憂虧損。大明對藩屬國,厚往薄來是事實,可後來還跟了一句——互市交易。貢與市相伴而生,不可能在錢財上隻出不進。”

大明的好東西能高價賣出去,對方還不覺得貴。藩屬國會用香料、胡椒等在大明賣高價的物品來換。

當然肯定有人反對,因為會觸碰一些人的利益。

互市交易具體如何定價,所賺的錢財是入國庫或是入皇帝的內帑,其中怎麼分配平衡,那些又是後話了。

這番分析不是多麼深奧的學問,隻看有沒有人敢頂著朱元璋給的壓力說出來。

朱權說完,寂靜仍在蔓延。

朱棣卻知道氣氛輕鬆了一些。

他看向朱元璋,見老爹沒有再封他的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比起賺錢多少,先要處理的是海盜。陳祖義此賊盤踞西洋十幾年,對他的高價懸賞不停,至今卻沒人將其擒獲。如果大明使團出行,此賊是一大隱患。務必要一舉拿下,讓西洋諸國歎服大明軍威。”

這話講完,安靜的氣氛又維持了好一會。

朱元璋卻突然變了臉,陰沉表情一掃而空。

他轉向了朱棡,“老三,你都聽到了吧。你提出的出洋弊端,其實能找到一些解決方法。接下去你就仔細斟酌如何妥當處理出洋問題。”

朱棡隻覺得腦袋“嗡”的一聲,滿眼的不可思議。

這是什麼意思?父皇其實是支持出海的?本以為自己的奏折是順應了父皇海禁策略,哪裡想到結果南轅北轍。

為什麼?想不通!

父皇以前喜歡與偏愛的,從來都不是與他對著乾的兒子啊!

朱棡被朱元璋一棒悶棍敲暈了,其餘人都若有所思。

此時,朱元璋把今天瞧到的水鏡內容有選擇性地說了出來,暫時沒有提起他對工業革命的不解與憂慮。

隱去這一條,其他都說了。

“現在有一次留言機會,朕欲獲知史上大明可能遭遇的坎坷。從這次的水鏡影像來看,朱祁鎮此人身上必有一劫。

你們想一想要怎麼留言,大膽點說,集思廣益,控製在二十字以內。隻一條要求,所留評論務必要引起後世人的表達欲,讓他們跟著發表意見才行。”

朱元璋拋出問題,掃視兒子們。

老三朱棡還有點沒回過神來,其他人多是在認真思考。

呦!不對,有一個人在走神。

就見朱樉興致缺缺,濫竽充數般垂著腦袋,他似乎在思考,其實是發呆。

這個老二!

朱元璋心頭竄出一股火氣。

要說朱樉小時候是非常聰慧且英武不凡,但是自從成年就藩,他的性情就變了。或者說是暴露本性,大興土木,完全不顧百姓疾苦,行事荒唐。

自從一個月前看了水鏡,朱樉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後又變了性子,就像是霜打的茄子。

他變得萬事不管了,整天想的就是兩件事,弄清自己怎麼死的以及怎麼活得久一點。

丹藥是不敢吃的,老十朱檀三年前嗑丹藥嗑死了。

朱樉該是知道自己以往行為有多不端,恨他的人不少,近一個月變得清心寡欲甚至開始吃素。又一邊讓護衛們使勁鍛煉,增加守衛的本事。

朱元璋瞧不慣二兒子一臉明天就要見閻王的狀態。

自己也知道了洪武帝史上在洪武三十一駕崩,沒像朱樉一樣丟了魂。日子所剩不多,就更要抓緊時間好好過。

這會故意點名,“朱樉!你在做什麼春秋大夢,現在把我的話都當做耳旁風了。立刻、馬上,你說該留什麼評論。”

朱樉冷不丁被提問,沒時間回神多想,脫口而出:

“留評?我、我知道。就說「朱祁鎮其實挺英勇,有人反駁,來比史料」,控製在二十個字以內了。父皇,我有認真聆聽您的教誨,真的。您剛剛教了該怎麼釣魚上鉤。”

剛剛,朱元璋對朱棡和顏悅色又對朱棣黑臉,何嘗不是釣魚引出他們的心裡話。

朱樉立刻活學活用,想出了這條評論。

後世人不喜朱祁鎮,那就故意和他們反著來,要看他們怎麼反駁。

這下,眾人齊齊看向朱樉。是該說他傻呢?還是聰明呢?

作者有話要說:  ①數據參考《長風破浪——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研究》,陳曉珊·著。

其中,也以《西洋朝貢典錄》的黃省家族為例,對洪武時代的海運人員構成進行研究。

洪武年間多是用淮西內陸的官兵。等到永樂年間下西洋時,則是用了那些歸順大明的其他沿海勢力舊部。在經曆了洪武帝一朝後,這些人基本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