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第二十五章(一更) 。(1 / 2)

對於長壽的話題, 感興趣的可不隻是嬴政。

朱元璋瞅著水鏡立刻冒出疑問,為什麼是始皇帝有超前的天文知識就能長壽?

咕咕是不是偏心眼?憑什麼自己就不行了!

不過,咕咕不知道水鏡投放到大明。

秦始皇能不能學到不好說, 自己能光明正大地偷師長壽秘訣了。

朱元璋懷著一絲竊喜, 繼續看了下去。

水鏡:

【聊天文知識對長壽的影響,就要從古代對於天文學的定位說起。

古人重視天文嗎?

這個問題擱在幾十年前,必定有國人不自信地認為古人不重視天文。因為古人不重視,導致當代發展落後。

彼時, 中國對於太空探索尚不在國際前列,而不可能幻想以購買代替自主研發,那必會遭到外國多方勢力的重重技術封鎖。

在百廢待興中, 憑著我們自己的本領在航天領域闖出一片天來。

經過幾十年科學家們不停地努力奮鬥, 也依托於國力的日益強大,如今中國邁入了航天領域的國際第一梯隊中。

我想沒人會說航天沒用就是去天上看星星之類的杠精言論。

單說一條“掌握了航天技術, 也意味著具有發展彈道導彈全球打擊能力的基礎”,你說它重不重要。①

話說回來, 古人重視天文與否的問題, 從帝王將相層麵來看,是一直非常關注。

要意識到的是古代對天文的研究與現代不同,其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等都有差彆。

帝王為何重視天文?是他們好奇蒼穹之上星辰的演化過程?

那可能占極小部分的理由, 但絕非根本原因。根源是古人認為政權天授。

漢代董仲舒明確提出“君權天授”與“天人感應”,但在他之前早就有了此種觀念。

《尚書·泰誓》:“天佑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師, 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秦始皇命李斯在傳國玉璽上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由此可見, 至少在先秦就有了上天賦予人間帝王以正統政權的思潮,而這種理念也傳播至民間。

如此一來,天象變化對於君王來說就非常重要,那代表天意在改變。

各種天象被賦予了不同含義,區分成為吉凶兩大派。

為了掌握天象變動,對其觀測研究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天文學成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學科,且設有特定部門管理。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明清時期的“欽天監”。

往前回溯,它有著不同名稱。宋元有司天監,隋唐叫太史局,秦漢有太常所,而在先秦此類官員稱之為太史。

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年代,其名稱或職能亦有所更改。

總體而言,隨著朝代更迭,這一類官員的職位從最初位於核心部門漸漸變為身處清水衙門。

先秦時期,太史的地位很高,職能範圍很廣。

編寫史書、管理國家文獻、任命大臣、掌管祭祀、演算天文曆法等等,這些人似乎是無所不能。

秦漢改製,太史令的權力被極大縮減。主要任務是編寫史書與演算天文曆法。

等到了東漢,史書也不用編寫了。往後曆代基本隻要搞一搞天文曆法相關研究。

天文官員的權力在縮小,並不意味著天文對於皇權的重要性減弱。

欽天監這個部門變得越發神秘,它所處理的事務被蓋上了機密標簽。

因為天象代表的吉凶變化會引起民心動蕩,而皇帝要確保觀天術不可為外人所用,以防引起天下動蕩。

《舊唐書》就有記載,給司天台官員上了一層保密屬性。

大致說:司天台負責占卜吉凶是國家機密工作,近期聽說其中官吏多與朝廷其他官員以及番邦人往來。這不行,需要明令禁止,讓禦史台隨時查訪。②

此類命令不僅限於唐朝,比如明朝也有類似的。

《通誌天文秘略》是明朝欽天監的天象占卜專用書籍。

現存萬曆年的手抄本,而在開篇寫有洪武七年的序章。其中提到“此本隻可傳靈台,勿傳人間術家”。

天文知識是統治者的機密,民間不可得,而且一般官員也不可得。這樣才能確保天授君權的神秘性與正統性。

世間事多有兩麵性,極少情況下能讓人獨享好處而絲毫不沾它帶來的負麵影響。

古代皇帝也逃不出這個規律。

以天命所歸區彆帝王們與芸芸眾生,帝王獲得特殊地位,也就逃不開天象變化所帶來的附加意義。

天降祥瑞固然好,但天總有不測風雲。

凶兆天象比好兆頭多,往往被聯係到上天對帝王與統治階層的不滿上,這就會引發朝局不穩。

比如彗星襲月、白虹貫日、太白經天等等,這些都是人間要發生災禍的征兆。

現在請聽題。

有一位帝王人年近半百,很有“福氣”地接連遭遇熒惑守心、星墜為石、石上刻有不祥字跡的奇異現象。

看視頻的諸位,把這位幸運兒的名字打在屏幕上。

哪怕不知道這段曆史,你們也能聯想到他是誰。小孩子坐的那一桌都知道了,誰家天下二世而亡?

讓我們脫口而出——秦始皇嬴政。】

水鏡前,嬴政麵無表情,心中翻江倒海。

在死後被鮑魚覆屍足夠慘了,而他在死前居然還要遭受這一連串的重擊嗎?!真是死不瞑目了。

不過,今天沒有天崩地裂的覆滅感。

上個月,遭受了胡亥滅秦與趙高謀逆的衝擊,他的抗暴擊能力已經飛速提升。

影像開始時,咕咕說了超高天文知識能延年益壽。

換句話說,這些異常現象所代表的凶兆應該能被化解吧?隻要懂得化解之道,就不會憤怒、狂暴、不安了。

另一個世界,朱元璋對著水鏡,表情有點古怪。

終是憋笑沒憋住,大笑出聲:“哈哈哈——”

行了,他不羨慕了。

咕咕偏心就偏心吧,長壽秘訣要用遭遇如此天象去換,他要不起。

水鏡:

【根據《史記》,嬴政死於始皇三十七年,而這些異象出現在他臨死前一年,那時嬴政是什麼樣的身體情況與精神狀態呢?

這就要從始皇二十八年說起了。

那時,嬴政四十周歲。

四十而不惑,這年他第二次出巡,遇上了術士徐福,命徐福出海找仙山。

在遇到徐福之前,嬴政有沒有尋仙求長生的想法?

個人以為是有的。

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儘管秦不似楚重巫術,但不會堅定否決神仙的存在。

始皇帝一統六國,自詡受命於天。

不僅是向朝臣、黔首、敵對分子等宣告他有坐穩帝位的正統性,其本人也認同這種觀念。天子就是天命所歸,是特彆的存在。

四十歲,以現代的標準還沒步入中年,但對於秦朝的大多數人而言已經到了大限將至時刻。

不去比百姓的低壽命,就比一比秦國以往的君王。太遠的也不看了,上數嬴政祖宗八代活了多久。

嬴異人三十五歲,嬴柱五十一歲,嬴稷七十四歲,嬴駟四十五歲,嬴渠梁四十三歲,嬴師隰六十二歲,嬴肅生年不詳,嬴昭生卒年月不詳。

在看了曆代秦國國君的年紀後,四十歲確實是會讓人產生年齡危機了。

嬴政所處那樣的時代,有著那樣的身份地位,想求長生且付之行動就不足為奇。

他不隻任命徐福出海尋仙,在此之後陸續有方士三百多人抵達鹹陽。

其中出名的是盧生與侯生成了始皇身邊的紅人,為其占卜吉凶,同時尋覓不老藥。

我們都知道以現代社會的醫學技術仍舊無法讓人達成不老美夢,秦朝時期何談找到不老之法。

然而,嬴政不知道!

他很重視這件事且一直在努力。到了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尋仙七年後,他沒有放棄而是更虔誠。

《史記》中寫了,為了成功修仙,他把很重要的自稱都改了。“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起因是盧生說的一段話。

想要尋仙,途中會遇上惡鬼阻攔。為避惡鬼,必須隱匿行蹤不被它乾擾。

如此一來才能遇上神靈真人。這種真人居住在雲端上,與天地同壽,而要問其求仙藥就要先見著麵。

嬴政是皇帝,不可能徹底隱匿行蹤,但不處理政務時就會保密行蹤,而自稱真人就是為了距離神靈更近一些。

《史記》記載了一則案例,如果這種行蹤被人泄露會如何。

說是有一次,嬴政巡幸梁山宮,看到李斯的車騎路過,排場很大。

對此,嬴政私下表示很不高興,但沒對外臣說。很快,丞相卻減少了隨行人數。

嬴政更加不悅,認為這種改變是有人悄悄傳給李斯知曉。

當即審問那天出行相關的所有近侍,沒有人招供,就將其全部處死了。

如果記錄完全屬實,近侍們全被處死,嬴政確實是殘酷,但曆代帝王也不遑多讓。

皇帝的話語豈能不經允許就輕易外傳。

今天透露皇帝私下說了什麼,明天透露其位置,說不定引來刺殺危機。

不過,這也側麵反應出秦始皇四十七歲時的心理狀態。

如此處死一大批近侍,外臣會不知情嗎?必然是知情的。

嬴政毫無遮掩,他就是不寬和,就是要寧可錯殺也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