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5 章(1 / 2)

醫漢 春溪笛曉 7746 字 5個月前

李商隱這一代人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他們幸運地生在一個文運鼎盛的時代。

此時文壇雖已不複盛唐氣象,好詞佳句卻也俯拾皆是。

前有韓愈柳宗元等人搞古文運動一變文貌,後有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一改詩風,文壇之中百家爭秀、名篇並出。

不少官場前輩愛好詩文,隻要你有足夠出眾的才華,說不準就能遇到韓退之所說的“伯樂”發現你這匹千裡馬。

不幸的是,即使你遇到了你的伯樂,也未必真的能前程似錦。

因為朝中派係林立,你一不小心站錯了隊,於你的前程而言便是萬劫不複的選擇。

李商隱就是這麼個例子,他少時清貧,時常替人抄書養家。

沒想到十多歲的時候在洛陽遇到了他的恩師令狐楚,令狐楚是文壇前輩,也是官場前輩,他十分喜愛才華過人的李商隱,時常帶著一襲白衣的他出席各種老友聚會露臉,還讓他和自己的兒L子令狐綯一起玩兒L。

恩師的提攜對李商隱的幫助是巨大的,他一十出頭就中了進士,一般而言這是朝裡有人的年輕人才有的待遇。

沒有達官貴人願意舉薦你,你連當官的門檻都摸不著。

壞就壞在李商隱在中了進士以後看到同年娶了個大官的女兒L,對方嶽父還給他置辦了宅子,當即非常羨慕地寫了首詩表示你這可真是太快活了,還問人家有沒有小姨子可以介紹給自己。

這樣咱倆既是同年又是連襟,關係頓時更親近了對不?

那同年極講義氣地把他引薦給自家嶽父,問嶽父還需不需要進士女婿。

你看看我這同年,年輕,英俊,還有才華!

對方的嶽父一聽,好事成雙啊!

還真把另一個女兒L嫁給了李商隱。

李商隱的嶽父王茂元曾去嶺南當過官,通過海運聚攏了大量財富。即便來到長安後為了結交各方權貴散去了大半,也比李商隱這個靠令狐楚考中進士的年輕人富裕多了。

李商隱入了他嶽父的幕府,日子自然過得挺舒心。

可惜他嶽父王元茂跟他恩師令狐楚政治立場是不同的,後來武宗登基、李黨上位,牛黨諸人皆受了打壓,李商隱卻正跟著嶽父吃香喝辣,怎麼能叫牛黨諸人看了不牙癢癢。

這就導致後來王元茂去世乃至於李黨失勢,李商隱的處境變得極為艱難。

李商隱曾經寫詩給少年時曾與自己一起讀書的令狐綯求助,令狐綯卻充耳不聞。

根本不搭理他這個昔日故人。

以至於李商隱隻能難過地寫詩說:“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這意思是,你看看我啊,像風雨中黃葉那樣搖搖欲墜,你卻還在富麗堂皇的高樓上聽曲兒L!

還有這樣的詩:“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這意思是,你現在當大官了,在門口攔著不讓

人進了,當年我們一起讀書歡飲的東閣我是再也沒資格窺見了啊!

親朋故友亦能因為黨政立場而反目成仇或形同陌路,這大抵就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宿命。

又或者說是身陷權力漩渦的一代代人的宿命。

杜牧如此,李商隱也如此。

幾百年後的蘇軾同樣如此。

少年時的李商隱還不知道後來可能發生的一切,自然也不知道如今兩都之中正在發生的劇變。

這日他與令狐綯正在東閣中讀書,來了個眉目秀朗的小少年。

古往今來,大夥交朋友其實都挺看臉的,李商隱要是長得不好看,他的恩師也不好帶著他出去掃彆人的興。

可以說李商隱能以白衣之身聞之於白居易等前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從小便風姿過人。

今日見了這小小少年,李商隱竟也覺得眼前一亮。

問他姓名,才知他是白居易那位新朋友蘇軾帶來的小友,名叫霍善。

霍善不耐煩聽大人勸酒,溜達過來東閣這邊躲清閒,沒想到撞見了李商隱等人。

也見到了李商隱後來在詩中所寫的那位“郎君”令狐綯。

據傳李商隱有次回到洛陽,還效仿杜甫寫給李白的“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給令狐綯寫了首“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可見兩人少年時確實有過一段知心的日子,以至於李商隱對後來愈發顯貴卻不肯提攜自己的令狐綯寫了許多酸不溜丟的詩。

霍善也知道這個令狐綯,他特彆愛提拔自己的同宗,凡是姓令狐的來求官都能得到不錯的官職。

由於令狐這個姓還是太冷門了,他後來還放寬了條件,姓胡的他也提拔。

後來晚唐詩人溫庭筠有段時間和令狐綯的兒L子交好,時常出入他這位令狐丞相家。

結果溫庭筠一點都不給那紈絝朋友的麵子,毫不留情地寫了句詩諷刺令狐綯:“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鈴。”

帶鈴這個典故出自甘寧傳,講的是甘寧年少時聚攏了一堆跋扈少年,一行人頭插鳥羽、腰配鈴鐺,每天帶著弓箭招搖過市。

當地人一聽到鈴聲響起就知道他們來了,大多聞鈴聲而逃。

這令狐綯不僅拉拔自家姓令狐的,還把那些姓胡的也都拉拔起來了,可不就“天下諸胡悉帶鈴”嗎?

溫庭筠得罪人的本事在這件事情上也可見一斑。

以至於他這個以才思敏捷著稱的“溫八叉”比幾百年後的柳永更早到紅粉堆裡“淺酌低唱”去了。

得知了令狐綯當宰相後的種種做法,霍善不由多看了令狐綯幾眼——

謔!

大唐完蛋有你一份。

不愧是經曆過牛李黨爭後存留下來的黨爭苗子,任人唯親到這種地步也是很難得的啊!

皇帝整天和這樣的宰相商議政事,也難怪大唐在他們的治理下很快便步入了帝國的晚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