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 今晚先做一斤吧。(1 / 2)

在決定完成劇情後,周雲夢對第一段文字琢磨很久,提取其中她能做的情節。

琢磨著琢磨著,她就發現不對勁了。

原文劇情看著沒問題,畢竟隻是寥寥幾句話襯托女主。

但她繼承了原身記憶後,路人甲變成鮮活的人,再看這些對話,也會像林大嫂這樣冒出疑惑:

一個為了秋收不做飯可以撞柱子的人,怎麼會在秋收時突然跑到地裡去然後暈倒呢?

隻有兩個可能。

一個是書中自成世界,那麼必然發生什麼事讓原身必須跑去地裡頭找林家父母,而且還莫名其妙暈過去了。

隻不過故事線集中在男女上,作者沒寫,她這個讀者自然不知道。

另外一個是,作者對於一個路人甲人設塑造比如粗糙,還是這種八十萬大長篇裡以對話出現七次的路人甲,有需要就拉出來溜溜,不存在邏輯。

但周雲夢現在身處其中,還要按劇情完成那些事件,就得費腦子完善邏輯了。

這會麵對林大嫂問話,林家人其他人探尋的注視,她用那種理所應當的語氣說:

“大嫂你這說的什麼話,我過去是去找爹娘拿錢,想著去縣城衛生所再上點藥來著。”

她還伸手摸了摸額頭的白繃帶,“我這頭啊時不時鑽著痛,也不知道是不是磕壞了,要不然也不會剛到地裡就暈了。”

劉紅梅被堵得一噎。

就她矯情,前幾天衛生所都說了隻是磕到頭起了個包淤青了,敷藥綁個繃帶就好了,現在還動不動頭痛。

劉紅梅心想剛才就不該在桂花嬸麵前替這懶人說話,沒罵錯她。

林家人一聽也不奇怪了,還是這熟悉的調調,又懶又多事。

林大哥林二哥林父不好說話,保持沉默。

林母也懶得理她,前幾天送衛生所花了八毛六呢。八毛六啊,這都能買一斤肉了。

但是……想到早上老三媳婦暈過去的樣子也不像假的,娶個懶媳婦是她沒眼光,要是腦袋摔壞了隔三差五暈一下就更加頂不住了。

她心一軟腦一抽就問:“那你還去不去衛生所看了?”

周雲夢一聽,趕緊點頭:“去啊,娘你再給我一塊錢,我下午就去縣城衛生所看看去。”

她和原主一樣,特彆會順著杆子往上爬。

林母稀裡糊塗說完,心痛得要死也隻能應道:“待會吃完飯拿給你。”

林父沒意見,家裡小事老婆子說了算。

林大哥林二哥心想:完蛋,媳婦又要生悶氣了。

劉紅梅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就不該開這個嘴,又沒了一塊錢。

她回廚房把這事和羅敏一說,連帶著歎氣:“你說這頭疼腦熱她咋就這麼能花錢呢,雖然說三叔確實每月給家裡寄津貼吧,她在家裡可什麼都沒乾,我們賺工分年底分錢也不比三房交的少啊……”

話到最後都有點氣不足。

好吧確實比不過,要不然周雲夢也不會嫁進來就那麼囂張了。

羅敏聽了垂下眼眸,心裡多少有點不舒服。現在沒分家,錢都在爹娘那,老三媳婦用了一塊錢就等於家裡少了一塊錢。

不過她就算心裡不舒服,也隻是悶在心裡氣一會,不久,畢竟肚子裡還有孩子呢。

能咋辦,爹娘錢都給了,他們願意縱著老三媳婦,她們也攔不住。

她隻笑笑說:“大嫂彆想了,咱準備吃飯吧。”

隻要不想這些事,就不會覺得不公平。

就像乾活的時候當家裡沒有老三媳婦這個人,自然也就不生氣她閒著自己卻忙個不停了。

劉紅梅恨鐵不成鋼:“就你這樣子,怪不得老三媳婦在家裡一點事都不乾。”

羅敏心想,你也就嘴上說說,對上老三媳婦時還不是跟鵪鶉似的。

中午吃過飯後,周雲夢跟著林母去她房裡拿一塊錢,笑著回房。

林母看著她的背影嘀咕:“都是討債的鬼,也就拿錢的時候還會對我笑一笑了。”

林父躺床上:“睡吧,下午還要上工呢。”

大房二房也都在睡覺,沒心思想那一塊錢,下午要上工,還是睡覺最實在。

周雲夢也躺在床上準備睡覺。

她順嘴要來一塊錢說去衛生所,也是為了下午去縣城順便拿點肉回來改善生活。

瞧這一家子累的,她一個人在超市裡啃了雞腿也有點過意不去,中午特意說少吃飯少夾菜。

她少吃點,其他人就多吃點。

劉紅梅第一個發現的,她當時就說:“該吃就吃,我們也不缺這口飯,可彆待會又暈過去了。”

話不好聽,但關心的意思誰都聽得出。

周雲夢當然沒在意。

她想著下午去縣城順便找下有沒有市裡報社征稿的消息,賺錢這事宜早不宜遲。

等拿到稿費,就可以光明正大拿肉回來了,不用像今天這樣費心思去找理由。

-

下午兩點,林家人出門去上工,連三個小孩都跟著一起去了。

周雲夢聽到聲響睜了下眼睛。

時間太早,外麵太曬,翻了個身繼續睡會。

三點出頭,周雲夢挎著竹籃子出門。

村裡靜悄悄的,地裡那邊熱火朝天,她走到村口往縣城去,這個點隻能靠腳走了。

又熱又累,無數次想念現代代步工具,走到小腿發麻,終於到縣城。

縣城和原身記憶裡差不多,周雲夢直接往衛生所去,找上次那個白胡子醫生看額頭上的傷。

醫生還記得她:“沒什麼事了,等頭上的包消下去就好了,不用敷藥。”

預料之中,周雲夢半分錢沒花出了衛生所,她到可能看到報社征稿的地方晃了圈,沒收獲,乾脆去郵局。

郵局可以買到報紙,她買了市裡的青年報和農村報,還有省裡的周報共三份。

圓臉女同誌數出來給她:“一份五分錢,共一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