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我的皇後堂妹 蒙學×藏書樓×邢國公府……(1 / 2)

王迦陵的蒙學辦起來啦。

前期招生四百多名, 年齡從五歲到十五歲不等,有男有女,女多男少。

免費蒙學初開始報名時, 來的學生並沒有王迦陵想象的那麼多。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七八歲以上的孩子能幫家裡乾活了, 五六歲的孩子可以帶弟弟妹妹玩減輕父母的負擔。

很多織工也知道上學好,但是與其學一點字不上不下沒什麼大用,還不如給家裡乾活賺錢。

王迦陵被門可羅雀的蒙學打擊到了, 但她沒有氣餒, 和武婧兒商量之後公布了一些獎勵方案,來蒙學報名的學生這才多了起來。

這些孩童分成兩班, 上午和下午分彆上兩個時辰的課, 學製兩年。成績優異者, 織造局資助其繼續深造。

蒙學書籍有兩種《千字文》和《聲律啟蒙》, 而《兔園冊》是學習完上麵兩本之後才開始教授。

除了這些,還有算術課、紡織課、武術和突厥語課。

武術課是蘇大為了支持主母報名開辦的課程。大唐尚武, 無論男女多學點護身本領準沒有錯。

突厥語課則是公主府一位名叫魚菩的護衛提供。武婧兒知道後,十分驚訝, 自己護衛竟然有人會說突厥語。

魚菩摸頭, 憨厚一笑,向武婧兒解釋其出身,原來他是個“蕃二代”。阿耶出身突厥彆部,隨部落歸附大唐。

魚菩不同於蕃戶的阿耶, 他在大唐一出生,就拿到大唐“綠卡”,成為大唐的百姓。

“你今年多大了?”

魚菩胡須連鬢而卷曲,臉色黝黑, 看起來得有四十多歲。

“我今年二十五歲。”。

啥?仔細一想,確實是這個年齡,魚菩的父輩可能是太宗皇帝時歸附大唐的。

“我和家裡學了突厥語,雖然在南方沒啥用,但公主不是問了大家所長嘛,護衛隊裡我的突厥語說得最好。這些娃子要學,我就教。”魚菩道。

於是,織造局蒙學多了一門外語課。

房如雪和王迦陵一人帶了一班,教授學生《千字文》。紫菀在織造局的職務比房如雪輕鬆一些,她領了兩個班教《聲律啟蒙》。

紫菀本是尚儀宮司樂司的宮女,能歌善舞,看到《聲律啟蒙》後,如獲至寶,將其譜成曲子。

她教課很有意思,先教這些孩子唱熟一段,然後再教這些孩子描裡麵的字。孩子們通過這個方法,認字還挺快。

紅藥和百合教授學生打絡子、描花樣、繡花以及織錦。雲川教授基礎數學課。

武婧兒每月去一趟學堂,給這些孩子講些專題,比如大唐律法、風土人情、經商趣聞等等,期望能開闊這些孩子的眼界。

武婧兒有時還會邀請進貨的商人過來“開講座”。

這些孩子來之前已經被家中千叮萬囑,務必要好好學習,不能被趕出學堂。因此課堂之上這些孩子十分乖巧,而且學習努力。

看著織造局欣欣向榮,武婧兒心中歡喜,這些都是她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呀!

武婧兒喜歡在織造局內散步,劄紮的機杼聲,輕快的讀書聲,兩種聲音彙成美妙的樂曲,讓人心生澎湃。

夏去秋來,海棠樹的果子染了紅意,又快要到收獲的季節了。

武婧兒抬頭眺望遠方,一座兩層的樓閣映入眼簾。

那是座藏書樓,武婧兒所建,藏著她從皇宮帶出來的典籍。

藏書樓中想必有人正在抄寫書籍吧,武婧兒猜測。

藏書樓中的場景確實如武婧兒所言,書生們低頭伏案抄寫典籍。樓中規定,使用藏書樓提供的筆墨紙硯,書生每抄兩份書籍,可以帶走一份。

若書生自帶筆墨紙硯,樓中書籍儘可抄寫,抄寫的副本自行處置。

此規定在藏書樓沒建成前,就出台了。周圍的學子們無不翹首以待,期待這位永豐公主殿下會從長安帶回什麼書籍。

現實沒有讓他們失望,各種聽過的,沒聽過的書籍,整整齊齊,排列在架子上。

大唐現在的書籍大多都是手抄,武婧兒之前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等她注意到這種情況後,立馬將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報告給武媚娘。

武婧兒帶來的這批書籍有雕版的,也有活字印刷的。雕版刻出來的多是大家注釋的儒家經典,活字印刷的是些不那麼常見的書籍。

李治和武媚娘現在手中屯了一大批書籍,正在思考如何使用。庫狄雲珠帶走一部分在邊地推廣教化是一種用法,武婧兒在江南建藏書樓又是一種用法。

這對夫妻希望能將書籍推廣到那些寒門庶族手中,期待寒門庶族能夠出更多的人才,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朝廷職位的局麵。

武婧兒知道後,給他們出主意,這些書籍看起多,但分到全國就如一杯水進了大海,不如每州分一套,並公開印刷術,讓他們依此為藍本印刷。

李治和武媚娘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好先這樣吩咐下去。同時囑咐宮中的印刷工不要停,印出來的書籍放到長安和洛陽的市內寄賣。

武婧兒每月都會給李治武媚娘寄送一封奏章,裡麵寫著蘇州地區的物價、天氣、民情、收成、吏治以及織造局經營狀況。

武婧兒現在既是內廷女官,又可以算是朝廷官員。因此她奏章的抬頭寫了二人,但多半是武媚娘最先看到,李治也是每封必看。

武婧兒奏章簡潔,廢話極少,寒暄完立馬進入正題,還弄了什麼表格、線條、柱狀圖之類的,神奇之中又一目了然。

全是乾貨,沒有感情。

李治看完戲稱:“她這樣的奏章,要是碰到愛聽好話的昏君,估計早被扔掉了。”

武媚娘在一旁附和:“是啊,三姐姐這樣的人才碰到陛下這樣心胸寬廣的君王才能一展所學。三姐姐辦的藏書樓不錯。”

李治對這個藏書樓印象很深,心中有了主意,道:“不如咱們在長安和東都也建個藏書樓,就讓弘兒去督辦。”

“這個主意好。”

這對夫妻對太子李弘抱有很大的期望,在他還是少年時,就以李弘的名義組織了一批大臣學者編纂了《瑤山玉彩》,為太子揚名。

這次建藏書樓,既清貴又是收攬文人的好機會,李治自然想到了太子李弘。

李治身體不好,不知壽數幾何。他現在滿心思要培養兒子,萬一將來發生不測,太子也能獨擋一麵。

李治派人叫來李弘,先將武婧兒的奏章遞給李弘,讓他看完說想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