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我的天後堂妹 天災×憂患(2 / 2)

李治為了太子繼承皇位的順利,曾經大規模安排了兩次宰臣任命,一次是以戴至德為首,令其輔佐太子李弘;第二次是以劉仁軌、裴炎為首,是為太子李顯而備。

第一次以太子李弘和戴至德的去世而告終。第二次是他在服餌之前,任命了劉仁軌、裴炎、崔知溫和薛元超以備他發生不測之後輔佐太子李顯。

這次帝後二人來東都之前,留太子在京師監國,命令劉仁軌、裴炎和薛元超三人輔佐太子,剩下的崔知溫則隨帝後來了東都。

但李治閒暇下來,發現這四人到顯兒時,能用的怕隻有裴炎和薛元超了。劉仁軌年過八十,崔知溫雖年輕但他素來體弱。這次來東都時,他又病了,仍不見好。

李治冷眼觀察了幾個月,提拔了幾個資曆稍輕的官員進入宰執大臣的行列。

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並同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①

任命之後,李治對崔知溫說道:“郭待舉這些人資曆淺,經曆的事情不多,我先讓他們提前參預政事。但你們和他們是不同的,所以我給他們任命了平章的使職以作區分。”②

崔知溫巴不得宰臣隻剩下自己一個,但天皇發話了,他能怎麼辦,隻能答應。

李治做這個決定之前,提前知會了武媚娘,武媚娘也沒有提出反對的意見。

算起來,武媚娘處理政務的時間比李治還長。現在,她對於權術的應用幾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李治提這件事情時,武媚娘就明白了這事背後的含義,無非就是增強太子的力量。李治說這話時,武媚娘心中就瞬間湧現了幾個如何處理不聽話宰臣的法子。

抓住重點,一擊必中。

在李治不知道的時候,武媚娘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太宗皇帝身邊,武媚娘耳濡目染,如饑似渴地汲取著一切知識。在李治身邊時,她利用在之前學過的知識輔佐李治處理政務,不斷積累經驗以及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帝王之道。

在李治的打磨和時間長河的衝刷之下,武媚娘變成了一顆璀璨的寶石,變成了李治理想中的繼承人模樣。

可惜這樣好的繼承人卻不是大唐法理上的繼承人。

這一點李治至今沒有想到,他就隻覺得看太子李顯哪哪都不滿意,都不順眼。除了李顯姓李這一條。

四月大旱,五月東都又連日下起了大雨,洛水溢出河道,衝毀了不少民宅。

六月久旱的關中迎來了雨水,但淫雨連綿多日,淹了農田。雨晴之後,又是大旱,夾雜著蝗災,百姓被變了臉的老天折騰地精疲力儘。

然而這些還都沒完,疫病又在百姓之中蔓延,即使朝廷開倉賑濟,派大夫診治,但死者仍然不計其數。

武婧兒整理奏章時看到這些,心情愁悶,感歎民生多艱。

然而,又出現了一件讓眾人措手不及的事情,裴行儉在單於都護的任上病逝。

大唐天災不斷,周圍的部族蠢蠢欲動,之所以沒有敢反大唐,主要是因為邊地駐紮的悍將鑄就了一道長城,鎮住了那些人的狼子野心。

西北的王方翼和庫狄雲珠,西南的秦夢年和黑齒常之,北麵的裴行儉,東麵的薛仁貴。

武媚娘在繼任單於都護的人選上陷入了猶豫之中,單於都護府在幾個都護府中離長安最近,又由於其安置了東突厥降部,這個位置極其重要,需要一個文武全才的人去擔任。

西南的吐蕃是勁敵,而且現在雙方還在打仗。臨陣換將兵家大忌,因此西南的將領不能動。高麗新附,東麵的也不能動。

合適的人選就在王方翼、庫狄雲珠、以及隨裴行儉平叛的程務挺、張虔勖之中產生。

王方翼是王皇後的堂兄,武媚娘對他心存芥蒂。張虔勖名聲不顯,資曆尚淺,怕擔當不起都護一職。程務挺是武媚娘在京師軍中的勢力,她不想將這枚暗棋下到千裡之外的漠南。

那就隻剩下一個人了。

庫狄雲珠。

平定過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之亂,素有仁名,阿史德氏的外孫,昭武九姓之女,上一任都護裴行儉的妻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