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安江縣的三百銀甲兵編為一個營,由樊敏文率領,負責整個安江縣內的警衛事宜。
蘇屏的心一沉,問道,“有多少人,他們到哪了?”
十幾天前,一批二十多人的災民來到了安江縣,他們說是來自北邊的原州府,那裡連年大旱,今年尤其嚴重,顆粒無收,他們隻好背井離鄉找個活路。
聽人說了安江縣收留災民,他們一路投奔過來。
當時先是巡邏的銀甲兵報給了樊敏文,樊敏文看出了其中的不尋常,馬上報給了她。
事情很明了,是有人在對安江縣下手。
經過仔細問詢,這些災民是真的災民,但他們能不走錯路地來到了安江縣,是受人引導,不然哪會有那麼多好心的指路人都讓他們遇上了。
那些人用的是陽謀,他們想給安江縣製造麻煩。
當時她做的處理是堵,給了災民一些糧食,讓災民離開安江縣。
這些人一開始不願意離開,有銀甲兵在,他們隻得走了。
過了兩天,又一批三十多人的災民過來。
蘇屏仍是沒讓他們進來,一人給了三天的糧食,把他們驅離了安江縣。
過了一天後,兩批災民又陸續回來了。
他們沒踏進安江縣內,各自在挨著安江縣界的地方搭起了棚子、土灶,住在了那裡。
他們呆的地方不屬於安江縣,蘇屏不能拿他們怎麼樣,隻能讓銀甲兵多多留意。
後來又來了一批六十多人的災民,他們想進入安江縣被拒後,跟前兩批災民一樣,在縣界外找了處地方搭窩棚住下了。
附近的村民遭了殃,開始村民還挺同情他們,特彆是災民裡的老人孩子向村民乞討時,村民都會給他們一些。
自從實施了公田製,稻子能產千斤,槊皇女殿下又推廣了比前夏朝時更優良的紅薯、玉米種子,安江縣的百姓不僅能吃飽飯,還手上都有些餘糧。
便有餘糧也不能老施舍。
災民不都是好的,村民不給他們便去偷。
縣界附近地裡種的東西,隻要是能吃的,都丟過。
有的災民甚至到村子裡偷財物。
災民一批批地過來,到了現在為止,已來了三百多個災民了。
樊敏文答道,“來的有三十一個,他們在孫樓村這邊的縣界外。這批人不大一樣,他們裡沒有老人孩子。”
蘇屏問,“你那邊還能抽出人手嗎?”
銀甲兵隻有三百個,災民分布零散,安江縣東西南北縣界都有,給銀甲兵增加了成倍的工作量。
現在銀甲兵被這些災民的事務給拖住了,安江縣城和遠離縣界的鎮子的巡邏先暫停了。
幸好還有五十銀甲衛在。
樊敏文:“勉強還行,再多了就有點顧不周全了。”
“你那邊辛苦點,這件事很快會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不辛苦。”樊敏文結束了通話。
摘下耳朵上的對話梭,蘇屏的眉頭鎖的更緊了。
又來了三十一人,加在一起有四百人了,四百人能鬨出不小的亂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