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第 86 章 返鄉(1 / 2)

災民們暫且在國都中安頓了下來。

奉天在照看梁國災民之餘, 也不忘讓人出城去給陳國逃難來的人們送些粥米傷藥。數量不多,但對那些逃難來的陳國人來說, 已經足夠讓他們活下去了。

梁王在朝堂上大發雷霆, 借著通靈寶鏡一舉將國都上上下下的大官小吏再次清洗了一通。京兆府尹被查明與瞞報的官員並無牽扯,他也是被瞞住的,因此梁王並沒有將他革職查辦。

但他以治下不嚴的罪名, 罰了京兆府尹半年的俸祿以儆效尤。

這一通大動作下來, 國都官員分成了兩派。一派徹底倒向梁王,這一派多是些清官, 行得正坐得直,不懼寶鏡;而另一派則人心惶惶, 似乎還在私下裡謀劃些什麼。

對通靈寶鏡深惡痛絕的這一批人,要麼是奸佞弄臣, 要麼是世家大族的話事人,他們不滿梁王越來越獨斷的行事,竟在朝中有了些抱團與梁王對抗的趨勢。

而這些人位高權重,平時行事又狡猾,幾乎沒留下什麼把柄, 梁王一時半刻的也暫且拿他們沒什麼辦法, 隻能暗中盯緊了他們。

朝堂上的氣息變得波譎雲詭。

但這些都與奉天,與蓬萊神殿毫無關係。

奉天帶著神殿眾人與信徒們一連好幾天都在照顧災民。

神殿的小童兒們也都分批來舊巷子中打雜忙活過。

漁村出身的二十個小童還好些,她們本身出身就貧苦, 又生在了爹不疼娘不愛的家裡, 吃過苦也受過罪, 此時見到災民們的形貌,也不至於太過驚愕。

但三個官家來的小神侍卻不一樣,她們第一次見到這樣慘烈的景象。

尤其是惜辛, 她這幾天越來越沉默,但每天去舊巷子裡幫忙時,她最賣力。

惜辛來神殿後不久就成了所有小童的大姐頭,這些天她帶著姐姐妹妹們,把自己平時攢的糖果零嘴一股腦的給了災民的孩子們。因此災民們的孩子這幾天下來,跟神殿的童兒們都認了個臉熟。

災民們的孩子對惜辛這個風風火火但又格外可靠的仙童姐姐很是崇拜。

惜辛一點也不嫌棄災民的孩子們身上的臟汙傷口,她跟著大夫們學了包紮,像個小大人一樣給災民的孩子們上藥。有她帶頭,神殿的小童兒們都跟災民的孩子們相處得不錯。

於是惜辛在跟災民的孩子們的接觸中,了解到了更多她從前想都想不出來的人間疾苦。

她隱隱約約的明白了,什麼叫“子民”。

這些人,是她父王的子民,是大梁的子民。

惜辛對她的父王漸漸有些釋懷,如果她是她父王,要照顧這麼多的子民,說不定她也會顧此失彼。大梁裡有這麼多子民都得靠他照料,那他因此疏忽了自己的家人似乎也情有可原。

惜辛釋懷的同時也在開始思考,這麼多的大梁子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讓他們人人都能吃飽穿暖,家裡的孩子也不會挨餓呢?

她父王忙得家人都顧不上了,也還是會有這麼多人吃不上飯,餓得出來逃荒。

惜辛白天想,晚上想,卻什麼辦法都沒想出來。

其他小童兒問她怎麼都不說話了?惜辛便拉過姐姐妹妹,問她們,怎樣才能讓所有人都不挨餓不受凍?

小童兒們被難倒了。

這個問題,對她們這個年紀來說,還太複雜了些。

惜辛沒有得到答案。

她跑去問奉天,奉天卻隻是溫柔的揉了揉她的小腦袋,告訴她,說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暫時也沒想到什麼好辦法。

送走了迷茫的惜辛,奉天微微歎了口氣。

這些天,她有著和惜辛一樣的疑問。

所有人都能吃飽穿暖。

這哪裡是一人之力就能做到的呢。

奉天虔誠的向神尊報告了自己的疑惑,但神尊卻說,要解疾苦,需得先知疾苦。

還讓她繼續看,繼續聽。

奉天無法,隻得先暫且放下思慮,埋頭做事。

她帶著神殿眾人與信徒們照料了災民們十來天。小半個月後,災民們的身體漸漸將養得差不多了,梁王那邊也傳來了消息,說要開私庫給災民們做盤纏,讓他們返鄉去。

災民們感恩戴德,在返鄉之前還一步一叩首的去蓬萊神殿朝拜了蓬萊神尊。並朝著王宮的方向叩了好些響頭。

他們拿著梁王撥的銀兩盤纏,和神殿信徒們為他們籌措的乾糧,踏上了返鄉的路。

跟來時的倉皇絕望不一樣,災民們回去的路上都有說有笑的。現在他們知道自己的家鄉不僅解了旱災,還被免了一年的賦稅,這一趟回去,迎接他們的就是豐收的糧倉。

災民們還商討著回鄉後要在鄉裡修蓬萊神廟,還要給國君立長生祠。

奉天送災民們出城時聽到他們的討論眉心一跳,連忙告知眾人,國君的長生祠她不管,但神尊的神廟不可搜刮民脂民膏,若大家想敬拜神尊,供奉一尊神牌即可。

萬萬不能因為建神廟而使百姓致貧。

災民們聽罷,對神尊愈發敬仰起來,忙說他們回去自己伐木蓋廟,絕不強迫誰掏銀子。

奉天這才稍稍放心。

隨即,她又請梁王在大梁境內發布了一道新的公文。

凡大梁境內,若要修建蓬萊神廟或是舉行蓬萊神祭典,都禁收祭神稅。

百姓們也禁止在神廟中攀比香油錢,大梁境內所以蓬萊神廟的功德箱投錢章程都必須與國都蓬萊神殿中一致。

即平頭百姓每人每日至多隻能往功德箱裡投一枚銅錢,家境殷實些的每日可投兩枚,以此類推。

而神廟的廟祝班子也隻能選未婚女子,禁止男子擔任神廟巫祝。違者按瀆神罪論罰。

這一紙公文發下去後,好些正準備重金修建蓬萊神廟的地方都不得不老實照辦,那些試圖征收祭神稅的官員和試圖往神廟中塞些男人做神仆神侍的人都隻得放棄自己的小算盤。

因為在這個時代,瀆神的罪名,與弑君謀反同等。

梁王下令後,奉天終於放下了心。

現在,國都中的災民們都陸續返鄉,京中的百姓們又過上了與往日般平靜的生活。

但那群陳國的難民卻不願走了,說自己願入籍到大梁,哪怕是留在大梁做個無土無銀的佃農也行。

梁王頗有些頭痛的同時又有些暗自歡喜。

因為曆來隻有梁人往外跑的,沒有鄰國人求著往大梁入籍的。誰都知道列國裡大梁最是貧瘠偏遠,除非是想不開,否則沒有人想來大梁入籍。

梁王糾結的召見了陳國難民的為首者。

問他們為何不想回故土,反而要背井離鄉留在他大梁。

陳國人哭道,因為陳國既沒有像蓬萊神尊這樣的慈悲神明,又沒有像梁王這樣肯親自救災的仁愛國君。

陳國今年也遭了旱,但他們的大國師辦了幾場祭典也沒求來風神爺爺的眷顧,陳國的國君也並沒有親自去救災,隻是派了些欽差去賑災。

可那些欽差們隻當這是個撈錢的肥缺,將國庫撥的賑災銀米都攬進了自己的庫房,如今陳國境內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梁王一聽就有些坐不住了。

因為大梁每年能產米糧的州府有限,今年他又下令免了遭旱的兩州四府的賦稅,這樣一來,大梁今年就隻能多向列國買雙倍的米糧才夠填補這空缺。

而陳國,恰巧就是往年賣米糧給梁國的豐饒大國之一。

陳國遭旱,那梁國今年能買到的米糧豈不是就沒著落了?!

梁王越想越愁,他讓陳國的難民們先回去等等,他得考慮考慮,隨後梁王又召來了國都四方坊市裡的官吏和戶部官吏,向他們詢問今年八達坊市裡的列國行商帶來的米糧漲價沒有。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

梁王這才知道,如今列國行商的米糧商行裡都漲了好幾倍的價!莫說百姓吃不消,連大梁國庫都快吃不消了!

有官吏向梁王諫言,讓他下令征稅買糧好渡過難關。

還有官吏反駁道,如今大梁旱情剛解,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貿然加征稅收,那不是斷了老百姓的活路嗎?

官吏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吵得梁王頭痛。

他當然知道現在不宜再加稅,但他也知道,國庫裡的銀兩,隻夠買和往年一樣價格的米糧。麵對翻了幾番的貴價米糧,大梁的國庫根本無力負擔。

梁王愁得起了一嘴的燎泡。

這時有官吏道,何不去求求神使大人?請她向神尊再求些恩澤下來,大梁說不定就有救了。

梁王卻道,神使大人曾有言,她不會乾涉梁國任何政事。

先前救災也就罷了,她隻解了天災,對後來的災民們,她也沒有乾涉梁王對他們的後續安置;更沒有過問瀆職官吏的懲處,隻讓梁王發布了禁止蓬萊神廟收祭神稅的公文,再次擺明了蓬萊神殿不涉朝堂的立場。

那官員聽罷沉默了一會。

對他們來說,這樣一位儘收民心的神使不涉朝堂,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好事。否則,以奉天神使現在的威望,若她像曾經的大國師那樣獨攬神權,他們這些大小官員頭上都得再加一重大山。

雖然梁國君權神權並不互通,但有大國師弄權的先例在,眾臣們多多少少還是對掌握神權的神使有些忌憚。

可現在,他們卻有些後悔了。

奉天神使徹底遠離朝堂,如今他們想去求助都沒臉。因為米糧漲價國庫空虛這樣的俗事,根本與神明無關。這是朝堂上該操心的事,而不是神使該操心的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