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扔下桐油之後立刻調頭回返,趕回江州碼頭,催促民夫將未完之事儘數收尾,然後等待眾人乘船靠岸之後指揮船工水手往船上搬運給養米糧。
大頭前去偷襲旨在聲東擊西,分散倭寇的注意力,如若不然,倭寇在發現海邊發生意外之後,很可能會傾巢出動,前往增援。
長生四人直接趕往江淮碼頭,由於四人都不會開船,此行還必須帶上船老大和二把式。
單有船老大和二把式還不夠,還得有船工,似那種可以漂洋過海的大船,單是劃槳搖櫓的船工就有數十人,船工己方已經請好了,但這些人無法與四人一同趕往江淮。
故此想要將大船開回來,還必須自碼頭抓些士兵充當船工,這些士兵可能沒有船工那般嫻熟,但是有船老大和二把式指揮,劃出個幾百裡應該沒什麼問題。
動手之後,楊開,餘一,釋玄明三人負責擒拿士兵,開走大船。而長生則負責燒毀另外兩艘大船,除此之外還得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方高手。
安排妥當,長生四人先行動身,同行的還有一對父子,父親是船老大,兒子是二把式,所謂二把式實則就是船老大的副手,萬一船老大發生意外,二把式也可以代行其職。
大頭心思縝密,慮事周詳,這件事情就做的很漂亮,找一對父子是最為穩妥的作法,正所謂父子連心,二人都在船上,當爹的肯定不會讓兒子以身涉險,而當兒子的也肯定不會允許老爹有去無回。
釋玄明與船老大同騎,長生則載著那個弱冠少年,眾人連夜動身,直奔江淮海邊。
由於先前已經探過路,此番便輕車熟路,一行人暗夜策馬,疾馳狂奔,終於趕在五更之前來到海邊碼頭。
世人多以為二更和三更是人睡的最沉的時候,實則不然,黎明時分人睡的最沉,而且天色漸亮,人也會疏於防範。
麒麟鎮離海邊不過二三百裡,自海邊可以清楚的看到麒麟鎮方向出現的火光,火光一起,眾人立刻動手,餘一三人帶著船老大和二把式登上了他們選定的那艘大船。
發現有人搶船,負責看守船隻的士兵立刻衝上來阻擊攔截,餘一等人來者不拒,擒而不殺,片刻工夫便拿下了數十人。
雖然己方隻有楊開,餘一,釋玄明三人,而被俘的士兵足有三四十,但這些士兵卻並未嘗試群起反抗,而是老老實實的鑽進船艙,在船老大的指揮之下劃槳開船。
實則這些士兵完全有能力進行反抗,至少可以分頭逃走,而楊開三人也不可能將他們全部殺掉,但他們都不願做那出頭鳥,貪生怕死隻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願彆人占便宜,內心深處的想法驚人的相似,憑什麼老子出頭倒黴,而你們卻悶聲受益?
在楊開等人搶船拿人的時候,長生掠上了另外兩艘大船,催動純陽靈氣四處放火,看似是在隨意放火,實則卻是深思熟慮,他放火燒船並不是怕倭寇乘船追趕,而是要做出不希望對方乘船追趕的假象,實則內心深處是希望倭寇乘船追趕的,如果此番將倭寇的船隻儘數燒毀,即便倭寇想要回兵救援,也沒有船隻可用了。
火必須放,但放火的同時還不能讓倭寇看出自己手下留情,既要表現自己的決然,又不真正的傷及大船的根本是很難拿捏的,不過長生卻想到了一個極為巧妙的辦法,這三艘大船樣式和大小都差不多,除了己方搶走的一艘,另外兩艘一個放火燒船頭,一個放火燒船尾,燒桅杆的就不燒船艙,燒船艙的就不燒桅杆,如此一來倭寇就可以在撲滅大火之後,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兩艘破船合二為一。
眼見己方眾人已經將馬匹牽上甲板並開船離岸,長生便停止放火,淩空躍起,落到了搶來的那艘大船上。
船老大掌舵高喊,被俘的士兵搖櫓發力,大船橫舷轉向,破浪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