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發簪2(1 / 2)

視頻裡,一個戴著眼鏡,頭發沒有幾根的中年男子正在接受著記者的采訪。

“樸教授,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這個視頻呢?”

記者將手中的平板遞了過去,上麵正播放著蘇方直播的回放。

“哦,這個我看過。”

“那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

“其實我很感謝這位蘇先生敢於站出來解釋申遺的規則,畢竟華夏人一直認為我們H國偷了他們的文化去申遺,經常在各種平台上抱怨甚至咒罵,對我們H國影響也很大。”

“啊?他們這麼過分嗎?”

“是的,但實際上我們一直認真遵循申遺的規則,每一項世界遺產的申請,我們都是經過了漫長的調研和整理,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最後才遞交的,能夠通過,我們都為此感到開心和驕傲,相信也是世遺委員會對我們的認可。”

“哇,聽您這麼一說,身為H國人的我也倍感榮幸呢。可是這位蘇先生在視頻中有說道,申遺不看文化來源,隻看文化影響,為此很多華夏人在互聯網上都在叫囂著華夏才是文化正統,甚至有人說華夏和H國就是老子和孫子的關係,這實在讓人氣憤,所以我們也很迫切地想要知道,我們申遺的那些文化真的是來源於華夏嗎?不知道樸教授能不能為我們解答一下?”

樸教授看向鏡頭,坐直了身體,神色肅穆:“我可以肯定的說,絕對不是。”

雖然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但是當樸教授這句回答一出來,蘇方還是忍不住“嗤”了一聲:“他睜著眼睛說的什麼瞎話啊?”

“繼續看,他瞎掰的可厲害了。”

視頻中,這個所謂的樸教授繼續道:“大家都知道,文化最初的產生離不開地域環境的影響,比如說炎熱的地方穿著輕便些,而寒冷的地方則愛吃熱食,我們國家和華夏距離不算遠,會形成相似的文化也就不奇怪了,而且兩國之間離得近,自古常有來往,總會互相影響,但究竟是誰影響的誰,可就不好說了。”

“放屁!”蘇方憤怒地爆了粗口,撩著袖子就要往外衝。

程青連忙把人攔住:“誒誒誒,你乾嘛去?”

“回家!開直播!”

“還沒下班呢!”

程青一句話,總算把人勸了回來。過了一會兒,蘇方也冷靜了下來,拋開雜念先細細把貼落剩餘待全色部分給做完了,隨後一邊洗著毛筆,一邊出了神。

“師兄在想什麼呢?”郝文拿著自己準備洗的筆走了過來,“我來洗吧。”

“沒事,我快洗好了,一邊乾著不費腦的活兒一邊想事,反而捋的快些。”

“師兄是在想剛剛那個樸教授的話?”

蘇方點了點頭,微微眯起眼:“總要回應得有理有據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

下了班草草吃過飯,蘇方就衝回了房間。

“這臭小子,咋咋呼呼的,”蘇振清有些擔憂地歎了口氣,“可彆說錯話才好。”

“放心吧,他向來伶俐,再說了,這件事,到底是學術圈的事情,文人之爭自古都有,隻要不跨過圈子,怎麼都不算過分。。”

林疏玥說的淡然,但蘇振清還是不放心的打開了直播,這一次,他的操作可顯得熟門熟路了許多。

這麼一小會兒的功夫,直播間裡的人已經來了不少。

【蹲守成功!】

【不過順便過來瞧瞧,竟然真的開播了!我好幸運!】

【蘇老師是看到那個樸教授的視頻了嗎?】

【那人真就是整個H國的縮影,一副小人得誌的感覺。】

“關於視頻,”蘇方開了口,“我看到了,也感謝這位樸教授的提醒,讓我發現昨天的直播還有幾處地方講得不夠清楚,所以今晚就再開個直播,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嗯……從哪開始講起好呢?”

蘇方陷入了思索。

【槽多無口。】

看到彈幕上有人瞬間領會到他的意思,蘇方微微揚了揚唇,隻是很快就擺正了嘴角,努力保持嚴肅道:“先來說說文化的產生吧,關於這位樸先生……哦,不,是樸教授所說,文化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這當然不錯,但除此之外,政治經濟社會生產力,無一不會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造成影響,這在華夏恐怕是初中生都知道的問題,樸教授作為一名教授,回答的實在太不嚴謹了,這可是要扣大分的。”

【笑死,這樣答題的話我們老師能讓我們罰抄十遍。】

【才十遍?我們都是五十遍起步。】

【誰有我們慘,我們一百遍!】

【所以樸教授是不是也該來罰抄一下?】

【大膽!樸教授可是H國人,H國是萬物之源,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狗頭)】

“說完文化的形成,再來說說申遺的事,我昨天說申遺不追根溯源,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也能明白申遺的最終目的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我可沒說我不追根溯源。”蘇方往後一靠,雙手於胸前交叉,“真不好意思,我這個人平時沒有什麼彆的愛好,也就喜歡翻翻史書古籍什麼的,這位樸教授說他不知道究竟是誰影響的誰,剛好我知道,那我就免費來授一次課吧。”

“瓊壺歌月,白發簪花,十年一夢揚州。這是宋朝周密所寫《聲聲慢送王聖與次韻》。”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唐朝杜甫的《春望》。”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這是三國曹植所書《洛神賦》。”

“古詩中關於簪子的詩句多不勝數,此外,大家想必也都聽說過及笄之禮。”

“所謂及笄之禮,就是女子年過十五,若已經許嫁,就需舉行笄禮,即把發辮盤至頭頂,用簪子簪住,已示成年及身有所屬,若一直待字閨中,年至二十也可行及笄之禮。笄,即簪子。《儀禮》中說道‘冠者禮之始也。’指的就是及笄之禮,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春秋時期,簪子在華夏就已經有了獨特的文化意義。”

“而關於簪子的使用,華夏最早出土的簪子是新時期時期仰韶文化出土的骨簪,發展至今,已經演變出玉簪金簪銀簪木簪點翠花絲鑲嵌絨花等多種款式,在古詩古畫中常見其身影,華夏古裝劇也不乏滿頭珠翠的妝造,可見華夏在發簪的傳承上從未有過中斷,就是不知道連古裝劇素材都少的可憐的H國,要如何來證明自己的發簪文化?”

蘇方勾唇一笑,帶著些驕傲,挑釁之味也極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