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杜大姐有事,於是便隻給了楚孑一個地址?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讓他自己去尋找。
楚孑按照地址前來,隻見是景邁村的一個不多大的小院,院子裡雖然很破,但很乾淨,隨處可見生活痕跡,同時還有很多的書架,大部分都正在製作中。
而這些書架雖然簡單,但並不粗糙,上麵都細心雕刻著一些特殊的圖案,顯得特彆有民族氣息。
就在清晨細微的晨光照射到這些木架子上的時候,屋子裡走出了一位年邁的老人,雖然他滿臉皺褶,但精神卻很好,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地盯著楚孑。
這便是楚孑要拜訪的對象,蘇文先生了。
蘇文先生看到楚孑,爽朗一笑:“你就是老杜介紹來的那個研究院的同學吧?”
楚孑連忙上前一步,認真鞠躬:“沒錯,蘇先生好,我叫楚孑,現在在茶研所讀書。”
“好,好,”蘇文先生邀請楚孑坐下,給他倒了一杯濃茶,“我昨天已經聽老杜講了,你想研究一下怎麼讓村子裡接受茶文化,並開始努力工作,這很好,雖然我不太懂茶文化,也不知道怎麼幫你,但老杜讓我給你講講我是怎麼勸孩子們上學的。”
“是的,”楚孑呷了一口濃茶,皺了皺眉,“麻煩蘇老先生了。”
“不麻煩、不麻煩,”蘇先生卻對這濃茶甘之如飴,“我就隨便說說,你也隨便聽聽,都說百裡不同俗,我說的你未必也能用得上,權當是參考吧。”
“好。”
蘇先生講話非常的簡單、質樸,幾乎沒有太多的華麗詞彙,隻是淡淡的講著。
其實在景邁地區,文盲的現象一直特彆嚴重,直到全國大掃盲之後依舊如此,一來是因為這裡落後且貧窮,大家之前飯都吃不飽,更沒什麼閒心去學習文化知識了,另一方麵原因則是這裡主要是少數民族聚集,沒有太多科學文化傳播的土壤。
而蘇先生本身也是布朗族後人,不過因為祖上就和漢族人通婚了,因此沒有保留布朗族的姓氏,大多數習慣也都比較漢化。
但他後來數過族譜,如果按照推演,其實他還是布朗族頭人的後人呢,地位並不低。
他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後來遇到全國那場風暴才回到自己的小山村,因此特彆知道景邁和外麵世界的差距。
那還是,杜大姐他們一心帶著村民們致富,想讓他們依靠茶葉來賺錢,而蘇先生就想通過文化教育,讓他們變成更有知識的人。
儘管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景邁村辦起了第一所學校,但一開始自然還是遇到了瓶頸。沒有老師,蘇先生就一人當起了全科老師,一人一校,就這樣支撐著。
可沒有老師還好說,最艱難的事是沒有學生。
那時候不論多大的孩子,都要留在家裡幫忙照顧茶園,每月采茶、種茶,貼補家用。
蘇先生想了很多辦法,吸引大家入學,但畢竟村民們都覺得上學沒什麼用,所以收效甚微。
這樣以來,蘇先生就不得不
開始想辦法如何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了。
蘇先生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用茶來入手。
當時,雖然家家戶戶都在種茶、采茶,但是茶葉也賣不上什麼價格,而且收成也不好,古茶樹的產量也上不去。
所以蘇先生開始潛心研究如何能幫助茶樹提產,找來了很多書籍和資料。
要想讓孩子們上學,蘇先生決定先教這些大人。
於是,他每天晚上開辦夜校,和杜大姐一起,教這些村民們如何更科學的養護茶樹。
這個和他們的收益息息相關,所以來的村民很多。
當時,這裡的村民以布朗族居多,還有些傣族、佤族和德昂族的居民。
這些居民大多都不會漢語,這就成了蘇先生的切入點,他們想要這些茶樹相關的資料,就必須得先學漢語、學會認識漢字。
而這些村民因為文化環境和年齡的問題,學的很慢,蘇先生就想辦法,督促他們讓孩子來入學,孩子學習的很快,這樣就能回家把先進的茶學資料念給大人們聽了。
就這樣,蘇先生有了第一批學生。
而同樣的,這些村民雖然學會了如何更科學的種茶,也收獲了更好的收益,但家裡錢多了,或者家裡錢還不夠多、想要更多的錢,那麼就需要會算數,懂數學。
蘇先生還是用那一套話術,忽悠著村民把孩子送來學數學。
等把數學學起來了,杜大姐又帶這村民們,打算研究並保護茶葉,這就要有一批孩子會化學和生物……
就這樣一點一點的,幾年時間過去了,這裡不少孩子其實已經學了不少小學和初中的課程了。
蘇先生又開始遊說大家送孩子參與中考,說考上了縣裡的高中就能考大學了!
一聽到大學,村民們的積極性瞬間提高了,那可是大學!
而且,不少孩子經過幾年的學習,確實天分也不錯,也很努力,竟然真的考上了縣裡不錯的高中。
這樣就有了榜樣,告訴孩子們他們其實也有走出大山,看到更廣闊的天地的機會。
就這樣一代一代的,終於在整個景邁地區都形成了送孩子上學的風氣,而各級領導也注意到了這裡,開始撥款,幫著蘇先生籌建學校,幫他請老師。